第4节
作者:
吴松弟 更新:2021-03-15 19:29 字数:7173
明朝后期,主要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区的女真族(后改称满族)开始兴起,数次击败驻守辽东的明朝军队。公元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登基建元,建立后金政权。后金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又在今辽阳市东五里修建东京城,并将都城迁到这里。但未等东京城完工,三年后又迁都沈阳。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称沈阳为盛京,称故都赫图阿拉为兴京,意为兴王创业之地。天聪十年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一跃由边疆民族政权上升为统一王朝,并将首都迁到今北京。清初的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阳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周围九里多,共有八门。皇宫位于盛京城的中部偏西,公元1636年前已基本建成。现称沈阳故宫,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房屋300余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宏伟建筑群。
蒙古高原古代是我国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草原民族主要经营畜牧业,终年骑在马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广袤的草原上,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没有乡村,没有城市,没有宫殿,也没有首都。首领的帐篷支在哪里,哪里便成为指挥中心,帐篷一撤,指挥中心随之转移。史书上一般称民族首领帐篷所在地为王庭。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一些游牧民族过上了半农耕和定居的生活,才开始在草原地区兴建都城。
晋愍〔min敏〕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境内建立代国,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公元376年国灭,386年拓跋珪重新建国,改称魏(即北魏),最初定都盛乐,12年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十六国时期今陕西和内蒙古毗邻的地区一度为匈奴族所据。首领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此建立夏国,公元413年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建统万城为都城。为了使统万城坚不可摧,选用优良的三合土筑城。据说,筑城过程中监工往往用锥子对每一段的墙体进行试验,如果锥子能够插入一寸深,立即杀死修这一段城墙的民夫,并连尸体一块儿被筑到城墙里去。城筑得十分坚固,至今遗址犹存。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以今内蒙古西辽河流域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契丹族建立自己的国家,公元947年建国号为大辽。辽所统疆域绝大部分都在塞外的蒙古高原和东北等地,内地仅有以今北京、大同两市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称为上京临潢府。上京是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繁华城市,城高二丈,周围27里,由大内(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既有开皇殿、安德殿和五銮殿三大宫殿,还有一些手工业工场、商店和市场,也有国子监、孔子庙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反映了中原汉族文化在草原的深刻影响。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辽将都城迁到新建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中京代替上京成为辽后期百余年的政治中心。在上京、中京两城,当地人口主要是迁自中原的汉族人民。
公元13世纪初,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建立蒙古汗国。此后,以蒙古草原为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统一中国,威震亚洲和欧洲的东部。公元1235年,开始在漠北草原兴建和林城作为都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漠南草原的东南部登上皇帝的宝座,并在此建立开平府,中统四年加号上都,成为蒙古汗国的新首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迁都今北京市,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
和林遗址在今天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上都遗址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两城都是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主要城市,参加修城的工匠来自北方各地,不少人来自西域包括遥远的西亚地区,建成以后又有大批移民从四面八方迁来。和林城周长12里,有四个城门,大汗宫殿万安宫在城的西南部。城内有两个居民区,一个居住着来自中原的汉人,一个居住着来自西域等地的回回人民,有12所佛寺、两所清真寺和一所基督教堂。上都城的东西、南北各宽四里多。城分为几重,中间是内城(即皇城),内城外是外城,外城的西、北两面是外苑城,外苑城以外是郭城和壕堑,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城。明代以后上都城废而不用,但至今宫殿、庙宇、城墙、楼阁等遗迹仍然星罗棋布,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
今宁夏银川市位于黄土高原边缘,银川平原的中部,西有贺兰山,东有黄河环绕,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项羌建立的西夏政权将都城自西平府(今宁夏灵武市)迁至今银川所在的兴州,后改名兴庆府,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在此称帝。此后,直到1227年西夏灭亡,兴庆府差不多都是西夏的都城,一道道诏书由此发往西夏辖下的今宁夏、陕北、甘肃、青海等地。兴庆府方圆18里,城周有深阔的护城河,南北各有两座城门,东西各有一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内布局大多仿照唐朝都城长安,宫城居城内中部偏北,有方格形的街道系统,布局严整,而宫殿、楼台、庙宇等建筑物则大多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城内居民大约有二三十万人,为西北最大的城市,工商业具有一定规模,设有蕃学(教西夏文)、国学(汉学)、大汉太学、内学等各类学校。由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确保了所在地区农业的发展。
新疆在九世纪以前一直存在着几十个小国,其东北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柔然、突厥,东方中原王朝汉、魏、晋、唐,东南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吐蕃都曾先后控制其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那时候当然还不存在较大的国都。九世纪回鹘〔hu胡〕西迁后,至10世纪已建立西州回鹘与喀喇汗国,便形成了除南部于阗国以外东西对峙的两大国。11世纪初于阗国又为喀喇汗国所并。西州国鹘又称高昌回鹘,建都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疆域最盛时北越天山,南接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到今阿克苏,东连今甘肃省境。喀喇汗国有两个都城,一为八喇沙衮〔gun滚〕(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一带),一为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疆域包括今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地区,西南至今哈萨克斯坦的锡尔河,东面占据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半部以及伊宁一带。高昌和喀什噶尔可以说是新疆境内最早出现的两大民族地区政权的都城了。
高昌城和喀什噶尔城也是当时新疆最重要的城市。据宋人王延德西行所见,高昌城灌溉农业发达,城市繁华,商店里出售各种乐器、花布和小花帽,佛教寺院有50多所,居民富足长寿,擅长音乐,喜欢郊游。喀什噶尔居民精于工艺,产棉、毛、丝织品和玻璃器皿、铜铁等,伊斯兰教在当地宗教中占最重要地位。
到12世纪,高昌回鹘与东部喀喇汗国先后沦为西辽附庸。西辽王朝为辽朝灭亡时西迁中亚的契丹人所建,都城虎思斡耳朵即喀喇汗国都城八喇沙衮。13世纪蒙古西征,尽取西辽地,此后新疆遂成为蒙古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的领土,汗帐设在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今新疆霍城县境)。
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察合台汗国的一支后裔建政权于亦力把力,明朝称为亦力把里国,统治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和我国新疆的绝大部分地区。首都亦力把里在今伊宁市,不过,《明史·别失八里传》说亦力把力“无城郭宫室,随水草畜牧”,看来所谓的“都城”可能只是一些帐篷的所在地。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又有一支察合台后裔在天山以南地区建立叶尔羌汗国,先后存在164年。强盛时除了全部天山以南地区,还包括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部分地区。都城叶尔羌城今为新疆叶城县,农业发达,有矿冶、纺织、地毯等手工业。并为南疆文化中心,著名的《十二木卡姆》乐章和《热西德史》即产生于这里。
唐代吐蕃兴起,雄踞我国西南地区,最盛时统治范围不仅包括今青藏高原,也包括新疆南部及甘肃和宁夏的大部分地区。隋初,吐蕃都城是匹播城(在今西藏琼结县),至唐初松赞干布为赞普(王)时,定都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市),拉萨开始成为西藏地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这里原来没有城市,到处都是帐篷。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始在此建筑宫殿。拉萨著名的古代建筑大昭寺、小昭寺都是这时修建的,是藏汉建筑技术交融的结晶。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此时也开始建筑,不过后来毁于战乱和火灾,现存的宫室是17世纪以后重建的。这些宫殿和寺庙壮丽辉煌,内部壁画众多,满室生辉。
今云南大理市,左滨洱海,右倚点苍山,风光秀丽,农业经济发达,为云贵高原著名古都。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皮罗阁将都城自巍山(今云南巍山县境)迁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复迁都羊苴咩〔jumie居乜〕城(今云南大理市西北)。南诏在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等地。羊苴咩城周7.5公里,南北两面城墙,西以苍山为屏障,东据洱海之险。城内建筑物主要是南诏主的宫室和高官大将住宅。建有宏伟的五华楼,传说这座楼阁周长2.5公里,高30米,上面可居万人。以后大理(公元937—1253年)也定都于此,改称大理城。
第五章 首都之外的都城——陪都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常常见到“陪都”两字。所谓陪都,指的是在首都之外另立的都城。有时候,陪都又称为行都、留都、别都。行都含有必要时朝廷前往暂驻之意,留都一般是在迁都之后对旧都的称呼,别都则是指首都之外的另一都城。陪都一般不设中央政府机构,并非全国政治中心。不过,历朝设立陪都,都有自己政治上的用意,也不都是虚设。
最早的陪都,要算西周初年设立的洛邑了。周武王灭商后,曾为如何安定东方而忧心忡忡。因为商朝灭亡以后,商贵族不甘心失败,发生过多次叛乱,而西周的首都丰镐偏在关中,离商人的主要分布区域尚有千余里之遥,有鞭长莫及之憾。后来,周公旦看中“居天下之中”便于控制东方的洛邑,将其建为陪都成周,始解去心头之患。成周建成后,周朝将商贵族集中到这里,并驻扎重兵监视商贵族,周成王自己也经常到这里居住。这一陪都的设置,对维护国家统一,征收各地贡赋具有重大意义。此后,一些王朝模仿西周的两京制,在首都之外另设陪都。陪都数目也不断增多,由两京制发展为三京制、四京制,最多达五六京制。
战国时燕国都城在蓟城,为了便于向南扩张,在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置下都。
东汉定都洛阳,称东京,以西汉的都城长安为西京。东汉皇帝姓刘,他们认为自己是西汉皇族刘氏的后代,常常到西京长安来祭祖和祭陵。由于开国皇帝刘秀是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东汉又以南阳为南都。
三国曹魏仍以洛阳为首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于谯[qiao乔](今安徽亳州市)是魏国奠基人曹操的故乡,邺城是曹操在东汉末封魏王的地方,许昌为东汉末代皇帝献帝的都城,长安是西汉的旧都,同时升为陪都,与洛阳合称五都。
三国时,南方的吴国也有陪都。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吴国将都城从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迁回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即以武昌为行都,倚为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平城被称为北京,但不是正式的建制。
北魏大将高欢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起兵,扶持北魏部分皇室成员北上建立东魏王朝,定都于邺,称上都,又以晋阳为下都。北齐代东魏而兴,都城之制一同东魏,仍以晋阳为陪都。
隋朝定都大兴城,炀帝时迁都洛阳,称洛阳为东京,又称东都,以旧都为西京。
唐朝定都长安,但仍很重视洛阳。太宗李世民在洛阳修建宫殿,高宗于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定洛阳为东都。女皇帝武则天因太原(今属山西)附近为她家乡,置为北都,后废。但太原是唐高祖起兵的根据地,不久又被置为北都。玄宗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玄宗以后几度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为中都。安史之乱后,玄宗逃至蜀郡(今四川成都市)避难,肃宗到过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因此,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分别作为陪都,而称长安为中京。上元初,由于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置为南都。不久,重新确定陪都,以洛阳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加上称为上都的首都长安,合称五都。
唐代渤海国也实行五京制。在首都上京龙泉府之外,另立四京:中京显德府(今吉林敦化市西南),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兴市),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市西南),西京鸭渌府(今朝鲜境内鸭绿江东南岸)。
五代第一个王朝后梁以开封为首都,称东都开封府;以洛阳为陪都,称西都洛阳府。
五代第二个政权后唐虽然只存在了14年,但却很重视陪都的设置,并常常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公元923年4月,庄宗李存勗[xu叙]在魏州(在今河北大名县北)开国称帝,以魏州为首都,称兴唐府,建为东京;另设两个陪都,以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西京,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建北都。同年11月,灭后梁,都城迁到洛阳,称洛京,另以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和太原府为陪都,分别称为西都和北京。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又改洛京为东都,而以兴唐府为陪都称邺都。天成四年(公元929年)邺都重新改为魏州,不再是陪都。
石敬塘借契丹力量统一中原,建立五代第三个王朝后晋,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为首都,称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陪都,称西京,又一度复设邺都。
后汉继后晋而立,都城建制一如后晋,分别设东京、西京和邺都。北周仍定都开封,称东京,也以洛阳为西京。
北宋仍以开封为都城,称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到了北宋的第三个皇帝真宗时,由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南)为开国皇帝太祖登基前镇守之地,建为南京。第四个皇帝仁宗由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境)为真宗亲征到过的地方,又建为北京,与东、西、南三京合称四京。
高宗南渡,建立南宋,称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市)为行在所,即暂时居住的地方,仍尊开封为首都。实际上,朝廷不过借此表示不忘恢复中原的意思,开封一直在金朝占领下,南宋朝廷始终没有回到北方,临安府名为行都,实为首都。此外,由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与抗金前线淮南不过一江之隔,并且高宗也曾在此驻留过,南宋又以建康为行都。
辽前期以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为首都。由于上京偏在北部,以幽州(今北京市)为南京,又称燕京,管理经济重心所在的燕云十六州的东部地区;以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为西京,管理燕云十六州的西部地区;以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为东京,管理原渤海国遗民。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又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并以之为首都,以上、南、西、东四京为陪都。
金朝沿袭辽朝旧制,也建五京。最初以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为首都,称上京,临潢府为北京,辽阳府为南京,大定府为中京,大同府为西京。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首都自会宁府迁至今北京市,称为中都大兴府,改南京为东京,废去临潢府的北京名号,改中京为北京,又立开封为南京,合为六京。
元朝定都北京,称为大都,又以旧都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为陪都,并称两都。由于上都位居高原,盛夏时天气比大都城凉爽,元代皇帝差不多每年都率文武百官来上都避暑消夏。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建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应天府为南京,设北宋故都开封府为陪都,称为北京。不久,罢去开封府的北京名号,不再作为陪都,又改称应天府为京师。洪武二年,又设朱元璋故乡临濠府(后改名凤阳府,今安徽凤阳县)为陪都,称中都。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将都城迁到北平府(今北京市),改为北京。到第六个皇帝英宗时正式将北京改称为京师,应天府重新改称南京,作为陪都。
清朝迁都北京,称之为京师顺天府,又以旧都盛京为陪都。
综上所述,上述城市之所以被选为陪都,主要由于它们是:——前一王朝的首都。如东汉的西京长安,三国曹魏的许昌。
——皇帝的家乡或“龙兴之地”。东汉的南都南阳、三国曹魏的谯,明代的中都凤阳府,都是开国皇帝的家乡。唐的北都太原则是高祖起兵的地方,为“龙兴之地”。
——王朝初期的首都。如明代永乐之后的南京,清代的盛京。
——皇帝曾经出征或暂住过的地方。如唐的蜀郡、凤翔府,北宋的大名府。
——政治状况有很大不同的地区的中心。如辽的东、南、西等京。
——在政治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地方。如唐朝的东都和东京洛阳。
——军事重镇。如燕的下都、三国吴的武昌。
——实际的权力中心,如东魏时的下都晋阳。
就政治职能与地位而言,陪都根本不能与首都相比,在一般情况下,陪都不具有全国行政中心的职能。大多数陪都只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特别是那些因系开国君主的家乡、“龙兴之地”,或因某一位君主的经历而升为陪都的,一般仅具都城之名,而无全国行政中心之实。东汉、三国等朝以前朝首都为陪都,主要是要体现新王朝继承前朝的政治合法性,以迎合士大夫阶层的正统观念。渤海、辽、金的每一陪都实际只是每一特定地区的政治中心。
在全国政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陪都,只是少数,以西周的洛邑、东魏的晋阳、唐代的洛阳、辽的南京最为著名。西周以洛邑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魏高欢手握重兵,建大丞相府于晋阳,在此发号施令,晋阳成为实际的首都。唐代建洛阳为东都的目的,在于洛阳为全国漕粮中心,是控制东方的要地。唐高宗、武则天曾长期驻在洛阳,在那段时间中,主要国家大事都在洛阳决定,洛阳实际上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武则天改唐为周,干脆将首都迁到洛阳。辽代上京临潢府只是偏于一隅的政治军事堡垒,经济重心在南部的燕云十六州,南京实际是全国经济中心,政治上也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