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海边思考
作者:
女侠独孤雯 更新:2021-03-17 04:08 字数:2158
初冬的北方海面是那样的平静,虽是万里晴空迎面却吹来北方凛冽的寒风。
“海的那一边就是东虏的地盘?他们会不会在冰封的时候垮海而来?”有弟子问道。
“冰封时节只是沿岸不远的地方尚能通行人马而已。他们没有把握在海上朝廷哪怕在北方的水师。数百年前的宋时,那时宋朝不过几千水师就曾经大破十倍兵力的女真海路大军。现在明军在沿岸全部的水师力量怕是宋时十倍也不止。”张海回答道。
同这时常人不同,张海的核心弟子们经过多年言传身教,对这海上的世界已经稍有了解。不少人愁眉不展。
虽然因为强悍的战力,在陆上哪怕没有特殊的地利和抛石雷,战士们并不惧怕同几倍兵力优势的朝廷水师在岸边对射。但当听说这海上仅仅在中华沿海吃饭的海上巨寇外加朝廷的水师就可能有十数万之众,并且在几万里外的西方,那里还有比中华海域更为强盛的海上力量的时候也不由的心惊。
“想当年三国时期,不过是大军过个长江湖泊,曹操就需要让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卒搞连环船。我听最近被俘的俘虏说远海之上即便是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往往有近一丈高的巨浪和听顶伞难张的强风。陆上岸边我们不畏惧朝廷的水师,简单的土垒就能比船板更坚固。可到了这大海之上我只怕船只和士兵都缺乏长久锻炼,能战胜同倍的敌人就已经很难了。”李峰虽然如此说,但却对师傅有其信心,知道师傅既然能想办法在陆上建立对敌人的绝对优势,这海上同样也能如此。
“大家可见过鸟枪中最为顶级的上品?”张海向弟子们问道。
刘洪涛仔细想了想首先说道:“火器二中队曾在东昌之战的时候缴获过城头伏兵所用的一支鸟枪,师傅应该也是见过的。此枪据俘虏说是密鲁进口,采用我们的火药最猛时直瞄三十步外的头靶额头,弹丸不会打中下巴。”
“那火炮中的上品呢?”
“三十步外至少有会有一头距离的偏差。”
“大家随身都有纸笔也都明白算法,算算看吧。”张海对众人说道。
粗略一算下来不少人都明白了些什么。
“只要我们在火器方面将我们所掌握的标准尺、热涨冷缩、精益原则最大限度的运用到制炮上去,能将同规格的火炮威力增加为原来的四倍。按照优良鸟枪的弹丸和全枪重量比例,四匹普通马所能拉载的六百公斤火炮当能把六斤重的炮弹打出不逊色于红夷巨炮的威力。两千石排量的普通海船按照最大船弦布置的原则最大限度利用人力,则可以安装二十四五门千斤炮。几千人拥有二三十艘的船只则可以有六百门以上的这种优良重炮。或许那个时候我们才有像荷兰人那样争雄海上的实力,但如此考虑到船舶或海上经验的问题。依然难以垄断全国的海面称霸海上。”张海对众人讲道,但神色却似乎在提示着弟子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六百门千斤重炮怕是能有六十万斤了。类似规模的火器我们若是用于陆上,那成本工时就足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所有工匠大干至少几年时间了。我们要是再多一万人规模的类似现在这种水准的精战力量。我可以确信:即便是师傅口中的东虏全师也奈何不了我们。”刘洪涛早已想起了什么说道。
“不错,同样的力量我们如果用于海上。甚至还不足以成为这中华海域内的霸主。但却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我们搞海上贸易海上商业。我们垄断一半的贸易收取四五分之一的份子钱。那不过每年一二百万两或几百万贯的收益。虽是庞大,但却如何能与获得天下的利益相比?而如果我们有资源武装出足以制霸几千里之内海上的人力财力物力。那完全可以武装出八到十万规模堪比现在的精锐力量了。蒙古人当年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路陆做到。”张海的名字里带海,而且张海乃至张家新军的所有弟子都没有字这一说,但张海却并不迷信后来欧洲人提出的海权思维。
站在欧洲人的地缘角度上,海权论是有其道理的。从西欧沿岸出发,距离总面积七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块大陆富饶的一侧都不过几千公里的距离而已。而欧洲的全部人口还不及中国四成,欧洲国家谁掌握了海上殖民利益的通道,所带来的财力人力物力加成不言而喻。而如果从中国沿海出发,就是当年翻越过无数水道的郑和也未抵达过真正有价值的新大陆东部,非洲西部等等。
地缘上的不足决定了中国必须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情况下以陆为主,陆海并重的完成扩张及利益所需的巩固。后世偏重海上不过是核时代在国际利益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的无奈产物。
张海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携带亲随及少量人口利用海行远渡他乡完成种田升级然后衣锦还乡的计划。可是先不说到了地广人稀的他乡所面临的行政管理及约束问题,那样做虽然回避了考验的风险,但也放弃了考验和选拔的机会。又怎能将中国境内尽可能优秀而善良的人群凝聚起来形成新文明的火矩?
繁忙而紧张的计划使得张海等人不可能在海边停留太久的时间就将弟子分派到战士和新选训出的兵源当中,准备踏上归途以避免夜长梦多。
三百左右的核心战兵加上一千名左右选训来的官兵再加上二百久经考验的战勤人员按照新的部队构架编组将三十个左右的小队扩充为中队并形成十个新的步兵连。虽然不少班并不满员,似乎还需要在归途及青州附近在征集一些队伍。但这反而有利于在比较激烈的战斗中保证班级骨干对战士的监督。
跟随这些官兵而来的随属并不多,数百名工匠和一千左右的随属被独立编组并由各连在各个行军方向上担任护卫。接近三千人左右的队伍差不多接近能够隐蔽行军的上限了,但为了迎接可能十分凶险的返城战斗,张海等人也只能暂时先将带来的人数控制在这个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