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作者:
怜惜凝眸 更新:2021-03-14 06:38 字数:4142
三个小鬼没办法,呼啦跑走了,过了好一会儿还能听到他们的嬉笑声。
明媚的阳光静静地洒落在槐树叶上,一阵春风吹来,树叶上波光粼粼。
王阅继续窝在椅子上思考人生,赚钱的办法倒是想到不少,问题是他这小身板能做什么?
第010章 带着小孩去上学
张阎放学回来,看见他坐在小板凳上,摆着沉思者的姿势,一脸严肃,哑然失笑。
“阅阅。”
“你回来了。”王阅闷了一上午,见到他回来,总算精神了些。
张阎从书包里拿出一红一绿两个塑料杯放在脸盆架上,接着拿出一蓝一白两个新牙刷拆开包装,其中一支牙刷是儿童牙刷。最后他又拿出一盒儿童牙膏。
“张阎,你你有没有听说过‘红配绿、赛狗屁’?”王阅鄙视他的品味。
张阎解释道:“只有这两种颜色的,如果你不介意和我用一样颜色的,下午我拿去换。”
王阅连忙说道:“算了。我现在就想刷牙。”
张阎说道:“等我用开水把牙刷烫一烫。”
十块钱还剩下四块五,张阎也都交给王阅。王阅觉得自己还是很大方的,给张阎留了一块钱傍身。
两人都刷了牙,口腔里舒服了许多。张阎牵着王阅去冯家吃午饭。
“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太无聊了,下午和你一起去学校吧。”王阅和张阎商量。
张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让王阅一个人留在家里,其实他并不放心,不是怕他摔着,烫着,或饿着,而是怕没有人看护他,会被拐子拐跑。他得到的记忆中,去年农忙的时候,隔壁村有一个小孩,因为大人去田里送饭,就这五分钟,小孩就不见了。有人曾看见一个陌生人骑着自行车驮着一个鼓囊囊的麻袋从他们村经过,大半就是这个人把小孩拐跑了。
吃过午饭,王阅把家里院门的钥匙交给马玉英,和张阎一起去学校。
幸福村一共一百多户人家,有二三十个孩子上小学。一路上叽叽喳喳,十分热闹。男孩子们议论着今天赢了多少弹珠和卡片;女孩喜欢和女孩凑在一起,几乎每人头顶都戴着一朵洁白的栀子花或者嫣红的玫瑰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她们讨论的话题则是好看的头绳和新衣服。
张阎的目光落在其中两个比王阅略大的小孩身上。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和鞋很干净,而且是新的,在这时候还算跟得上潮流。可见,虽然幸福村很穷,但有钱人还是有的。张阎觉得这两套衣服如果穿在王阅身上会更好看。
他怜惜地揉了揉小孩的脑袋,王阅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把脑袋挪开。
冯小勇问张阎,“你真带阅阅去学校?这么远,他走得动吗?”
张阎不在意地道:“没事。走不动我背他。”
王明杰热心地说道:“你要是背不动的话,我帮你背。”自从王阅叫他哥哥后,他就特别喜欢这个小孩,觉得他比妹妹乖巧多了。
张阎看了看他,没说什么。
同心小学位于幸福村和另外六个村的中心,步行需要十五分钟左右。七个村的小孩都在这里上一至六年级。小学旁边就是幼儿园。
一路上汇聚了其他村的小孩,各个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路上越来越热闹。
王阅走了一半的路程就走不动了,张阎轻松地把他抱起来,胳膊托着他的小屁屁。
王阅别扭了两秒就放松下来,搂着他的脖子,欣赏一路的田园风光。现在是五月下旬,秧苗已经种下,果园里一棵棵桃树绿叶繁茂,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池塘边的柳树垂下一支支纤细的柳条,迎风摇摆,生机勃勃。
没过多久,王阅看到不远处红色的围墙。那里就是同心小学。同心小学对面不到二十米是小卖部,大多数人更习惯叫代销店。
“哥,给我买一支笔和一个本子。”
张阎没问他要做什么,直接带着他去买。铅笔和本子都是两角钱。
王阅在心里惊叹了一句真便宜。
“还要别的吗?”张阎问。
王阅的目光从玻璃橱柜上溜了一圈,有些怀念。这里卖的东西和前世他上小学时学校小卖部里卖的差不多,像拉丝糖、果丹皮、唐僧肉(辣条)、泡泡糖、小米锅巴、小果冻等等即使到现在也记忆犹新。
“一包拉丝糖。”张阎对老板说道。
一包拉丝糖里面有二十根细细的糖条,五颜六色,只要两角钱。
张阎把拉丝糖递给王阅,王阅哭笑不得地收下,对上张阎戏谑的目光,板着脸说道:“乱花钱。”
小卖部的老板觉得一个四岁的小萝卜头说出这样的话很有趣,呵呵直笑。
“好了,走了。”张阎揉揉小孩的脑袋,牵着他回学校。
学校不大,占地面积只有十亩左右,站在校门口,能将院墙里的所有建筑尽收眼底,最主要的建筑就是二层的教学楼。白色的墙体下面被刷了绿漆,看上去特别俗气。
张阎直接把王阅带进自己的教室,三年级。三年级就一个班,一共五十多个学生。
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们看见王阅,十分好奇。和张阎关系好的几个男生跑了过来。
李韬问张阎,“张阎,这是谁啊?你怎么把他带到教室里来了?”
王阅打量李韬,李韬长得眉清目秀,皮肤白皙,收拾得干净又整洁。
“我弟弟。”
王阅看着张阎应付他的一帮同学,觉得很有趣,等他们聊完,悄悄问他,“你的成绩怎么样?”
张阎的神色有些无奈,“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都是60多分。”
王阅偷偷地笑起来。想起张阎以前的课本和考试卷都在,他打算回去之后就藏进空间里,等到长大后再拿出来嘲笑他。这可都是黑历史。
“你先在这儿坐着,我去外面等老师,提前和她打声招呼。”张阎说道。
王阅点点头,翻开张阎的语文课本,上面的字不但歪歪扭扭,而且一个字的大小差不多是印刷字的两倍,他不禁再次笑起来。
张阎在教室门口站了一会儿,一个年轻的女人走了过来,一头长发绑成马尾,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显得十分和气。
“邓老师。”
张阎难得这么礼貌,邓老师有些意外,随即温和地笑了笑,“是张阎啊。有事吗?”
张阎道:“我弟弟在家里没有人照顾,我把他带到学校里来了,希望老师能让他留在教室里。”
“你弟弟?”邓老师有些奇怪,“我记得你家只有你一个孩子。”
张阎坦然道:“我弟弟是王阅,王进叔叔的儿子。”
邓老师脸上露出了然之色。周围的几个村相互之间都隔得不远,稍微大些的事过不了多久都会传得人尽皆知。王进和张强的事她也听说过。
“好吧,一会儿你和你弟弟坐在最后一排。如果他妨碍到其他人学习的话,我只能让他出去。到时候可以让他待在门卫室。”
张阎道了谢,不忘给王阅说好话,“谢谢老师。阅阅很乖,不会吵闹的。”
邓老师点点头,“你去教师办公室搬一只凳子给他。”
张阎搬了凳子过来,和王阅一起坐在最后一排。
上课铃声响了之后,邓老师开始上数学课,看见王阅一直趴在桌上安静地写字,放下心,有些好奇一个小娃娃能写出什么,估计只是乱画而已,不过握笔的姿势倒是好看得紧。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邓老师讲了三十分钟,留下十五分钟让学生做习题。她走到王阅身边,看了一眼他的本子,很惊讶。上面写的是从1到300的数字,不但一个都没有错,而且写得整整齐齐。看见她走过来看他写字,小家伙一点都不害怕,冲她甜甜一笑后,继续写。这小家伙最多四岁吧,可真了不得!
等到下课,邓老师忍不住问道:“小家伙,这是谁教你的?”
王阅看了张阎一眼,骄傲地道:“我哥哥。”
张阎一脸淡定地看着他演戏。
“是张阎吗……”张阎的成绩在班里几乎是垫底的,邓老师对他并不关注,此时却多了几分喜爱。知道教导弟弟就还有救,她又问王阅,“除了这些,你还会写什么?”
几个胆子大些的学生围过来凑热闹。
“我还会写我和哥哥的名字,还有人、天、大、小、田、地、爸、妈……其他的还没有学会。”王阅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真聪明。”邓老师揉了揉他的小脑袋,笑着对张阎说道,“张阎,你是个好哥哥。以后可要好好努力,万一被弟弟追上就丢人了。”
张阎点点头,“多谢老师的教诲,以后我一定努力。”
“很好。”邓老师一脸赞许。
第二节 课,邓老师依旧允许王阅留下来。
第三节 课也是最后一节课是语文课。张阎的语文老师是男老师,姓刘,四十出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大概是邓老师和他提过王阅的事,看见王阅坐在教室里,他没有露出意外的神色,也没有说什么,讲完课后兴致勃勃地教王阅写了五个字,还给他留了作业,让他回去之后把这五个字每个字都写二十遍。
放学铃声响起,老师一宣布放学,学生们欢呼着收拾书包,蜂拥着往教室外面挤。
张阎不紧不慢地将文具和书本都收拾好后,牵着王阅往外走,迎着夕阳回家,看上去心情不错。
王阅的心情也非常好,今天的收获不小。天才儿童的铺垫已慢慢展开,等到他上学后,跳级的难度就会低一些。这才是他跟着张阎来学校的主要目的。
第011章 邹平
走到半路,一个高高壮壮的小胖子从路边的草丛里窜出来,挡住王阅和张阎的去路。
“张阎、王阅,你们两人还敢来学校!”
“邹平,你想干什么?”王明杰快步挡在王阅和张阎跟前,厉声问。
“关你屁事!让开!”邹平用力将他推得一个趔趄。
“我们为什么不敢来学校?”张阎反问。
邹平指着他的鼻子,“你爸爸和王阅的爸爸害死了我爸爸,我早就想打你们了!”他冲上去一拳头砸向张阎的脸。
张阎敏捷地避开,挡在王阅前面。
王阅的小眉头皱了起来。
邹平的爸爸就是在王进和张强那场争执中意外身亡的村民邹开来。但说邹开来是王进和张强害死的纯属无稽之谈。邹开来人高马大,在村中是个厉害角色,村里抢水、分鱼时,从来不会落了下风。另外,他还有个毛病,喜欢挑事。村民们如果闹了什么矛盾,只要他在场,不挑拨两句就不舒坦,生怕事情闹不大。就连小孩玩游戏时因为谁不小心推了谁一把而打起来,邹开来看见了也要挑唆几句,别人闹得越厉害,他看得越高兴。村里就没人不知道他这毛病。因为这个毛病,邹开来还曾被镇上的混子打过,差点断了一条腿。邹开来之所以会死就是看见王进和张强打起来时激动得左窜右窜,嘴里劝着架,谁看不出他脸上的兴奋?但谁也没想到他会一不小心摔在那只耙子上。出事那天王阅在场,亲眼所见。看到的人也不止他一个。耙子是一个从田里回来的村民顺手靠在墙上放着的,在王进和张强打架其他人试图拉开他们的混乱中不知被谁碰倒。
邹平年幼丧父,是个可怜的孩子,但王阅也没打算承认他所说的话。
“你爸爸的死不关我爸爸和张阎爸爸的事!”
“对,”王明杰护着王阅和张阎,不让邹平靠近,“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是你爸爸自己不小心才会——”顾及邹平也很可怜,他没说出“死”这个字。
邹平却更生气,把书包扔在地上,像一只发怒的小豹子一样冲过来,嘶吼道:“王明杰你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