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节
作者:
庄不周 更新:2021-03-19 23:23 字数:6770
孙策含笑以对,举起茶杯,一语双关。“张公已经在大臣的路上。”
张昭微微一笑,端起茶杯,欣然而受。
孙策清楚,张昭所说的大臣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臣,这个大不仅是指官大,大权在握,还有秉承为人为官的准则,不负圣人教导,立功、立德、立言,缺一不可,也就是所谓的社稷之臣,伊尹、周公就是他们的目标,再不济也得萧何、周勃一类。
当然,前提是官要大,没权怎么做事?至少也得三公,九卿都不够资格成为大臣。
按照汉代官场惯例,不谈州牧这个新出现不久的官职,太守通常是地方官的巅峰,再进一步,就要入朝为公卿。太守也分三六九等,河南尹、京兆尹为第一等,颍川太守、汝南太守是第二等。公卿有缺,通常会先从这四个人中挑选,这四个人要升迁,也会按照默认的顺序,依次升迁。就像三公有缺,也会由司空而司徒,由司徒而太尉,依次递补一样。
天子在关中,京兆尹在河南尹之前,现任京兆尹是司马防,河南尹是周异。不过天子势弱,等同于诸侯,这京兆尹、河南尹的含金量都不足。就孙策控制的区域而言,颍川太守庞山民毫无疑问是第一,其次就是张昭这位汝南太守。
如果孙策控制了朝政,张昭下一次升迁就是河南尹或者京兆尹,然后就是九卿,再然后就是三公。以他不到四十岁的年纪而言,这仕途已经算是畅通了。如果再考虑到他之前没有做官的经历,是起家为太守,那就和一步登天没什么区别,按这个速度,不到六十岁就可以位列三公。
在孙策的计划里,张昭本来就是三公之选。他手下文武不均,武将多,文官少,能统兵的数不胜数,将来不愁没人做太尉,能胜任一郡太守的却不多,将来能做司徒的更是屈指可数。
张昭无疑是比较合适的一个。在他心里,张昭就是大臣。
张昭心里也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孙策带来的。如果不是孙策,他不可能起家为太守,更不可能一下子就做汝南太守。他感激孙策的知遇之恩,所以也非常珍惜,不希望孙策踏错一步,更不希望他被别人算计了。与天子联姻,权倾天下,当然是好事。可如果是一个阴谋,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袁绍掌权或者得了天下,他能继续做太守就算不错,想成为三公就难了。袁绍是何许人也,他相中的三公肯定是名门子弟,而且大多会在汝颍世家中挑选。彭城张家这种地方小世家是入不了袁绍眼的。
于公于私,张昭都不希望袁绍得逞。
在这一点,孙策和张昭很有默契。至于孙策会不会满足于大权在握,会不会再进一步,张昭不去想,也拦不住,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如果天意如此,他也只能接受。
“这么说,张公的兴趣不在成仙,而在《太平经》?”
“然也。”张昭慨然道:“太平,天下人之愿。经者,万世不变之道。此书能以太平为名,又以经自称,想必非等闲之书,当是为救世而现,故仙人呈之于朝廷。奈何主昏臣庸,不知其妙,锁于深宫。张角虽得其经,才德不能当,故虽欲致天下太平,却只能乱世,屠灭生灵。唉……”
张昭轻叹一声,语重心长。“将军,你惊才绝艳,决胜于两阵之间,屯田于大江南北,短短数年而荆豫扬三州安定,天下赖将军以安者以千万数,胜张角何止千里?既有凤鸟之名,又得仙人之会,此乃将军仁德所致。若能得仙人传授太平之经,建万世之太平,功德无量,非唯将军之福,亦天下之福也。”
看着张昭殷切的目光,孙策心中恍然。君臣父子的纲常之所以列在最后,是因为迫切,张昭要特别予以强调。解决了燃眉之急,在张昭的心里,于吉的到来更有意义。这不仅仅是见见仙人,开开眼界,或者能否长生久视,而是关系到万世太平的大事。
这才是儒门的最高目标,儒生的共同愿景。
以太平为名,以经书自称,又由仙人传承,对相信神仙的张昭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命的代名词。有了于吉和太平经的加持,他将来就算是真想再进一步,张昭也不会觉得意外。看他此刻的神情,他虽然还在为关中的朝廷尽绵薄之力,心里应该有所准备了。
他特地来谈这件事,也许是担心他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必须亲自出马。在他眼中,郭嘉、庞统等人虽然智计百出,但学问修养都不足,未必能有这么高的见识。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到目前为止,郭嘉、庞统都没有提到这一点。他们最近的注意力全在当前的天下局势,根本无暇关注长治久安,更没把于吉、太平经和万世太平联系起来。
孙策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三国志》里郭嘉不能和荀彧等人同传,庞统不能和诸葛亮同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官职不够,还因为他们眼界不够。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强,但理论高度不足。
孙策一时沉默。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张昭来提醒一下,他很可能会错失这次机会。他也有些挠头。《太平经》的名头很响,后世研究的人也不少,但他却没有涉及过。他只知道有《太平经》这部书,对内容却是一无所知。于吉真要是和他讨论《太平经》,他肯定抓瞎。
“张公,你了解《太平经》吗?”
张昭摇摇头。“《太平经》是仙人传授之书,先是藏于深宫,后落于张角之手,我哪里有机会得见。你麾下不是有黄巾军吗,他们不了解?实在不行的话,你问问陈逸,他和襄公矩(襄楷)交往颇深,应该有所了解。”
见孙策苦笑,张昭思索片刻,又道:“将军不必多虑,仙人既来,自然是对你有所期望,却不会奢望你能精通《太平经》,若是如此,他又何必来?将军读书本来就不多,仁孝发乎自然,届时只需秉心而言,虚己请教,就算有什么应答不当,仙人也不会计较的。”
孙策恍然大悟,向后退了两步,收起笑容,恭恭敬敬的施了一个大礼。
“多谢张公指点。”
第1202章 有福之人
孙策接受了张昭的建议,要重视这件事,但他却拒绝了张昭让他去迎接于吉的建议。
长安有个皇帝已经够烦的了,再多出来一个教主,那不是找罪受么。善待于吉是为了人心,他自己可没有把于吉和太平经当救世主的打算。主次不能乱。想让他对于吉俯首而拜,还不如让他向长安的天子称臣来得实际一点,至少还有那么一星点可能,虽然无限接近于零。
说起来也是光武帝自己作的孽。秦汉以来,理性渐增,神仙方术本来已经在走下坡路,在东汉逆势反弹和光武帝推崇图谶有一定的关系。作为有知识的精英阶层,儒生一方面接受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又迫于图谶的压力,先秦儒家首重人事的理性被进一步压制,各种方术甚至巫术大行其道,神秘主义横行,五德终始说甚嚣尘上,东汉中叶,土德当代火德的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公论,人们公然谈论,毫无忌惮。
而神仙方术最盛行的地方就是东方,叛乱大多来自东方也就不奇怪了。
面对张昭的恳请,孙策说,你真想去就去吧,你是汝南太守,于吉到你的辖区,你迎一下也不算过份,既可以先和于吉接触一下,又能维持一下秩序,避免发生意外,或者有人想混水摸鱼。
孙策没有告诉张昭,满宠早就赶过去了,彭城相徐绲、沛相杜袭也是一路陪同,直到把于吉送出境,张昭到现在还没有相应的安排,反应未免太慢。他本来想安排别人去的,现在张昭主动请缨,他也乐得顺水推舟,尽可能减少对大军的干扰。
张昭正中下怀,随即起程。
孙策把张昭的消息转达给郭嘉、庞统等人。张承也在座,听到张昭关于《太平经》的意义时,露出一丝讶然。他这个神色变化很短暂,但是孙策看得很清楚,猜测张承应该也没准备。父子之间肯定会互通消息,有时候张承还要向张昭请教,但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相信他们还是有数的,并不是无话不谈。
郭嘉还是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于吉再能煽动百姓,还能比张角强?他连天师道都不如。张角能煽动八州,组织起上百万的黄巾军,天师道也能占据巴蜀汉中,让朝廷和曹操都不敢掉以轻心,于吉一个人又能如何?他还能让这些人跟着他造反?
他的观点比较契合孙策的看法,可以利用于吉,但不能被于吉利用。圣人以神道设教,为的是服天下万民,而不是自己服膺于神道,祭酒可以有,祭司沦为太常已经几百年了,没必要再重新拔起来。不仅神道如此,儒家的理念也是如此,治天下还是当王霸杂用,不可纯任德教,更不可把希望寄托在神道。
至于太平经,郭嘉也不觉得有那么神。太平的愿望是天下人共有的,这没错,儒家也讲三十年致太平,神仙家以太平为名的书数不胜算,但大多荒诞不经,这什么太平经也不会例外。
郭嘉向来不信天命。天人感应在他看来只是斗争的手段,从来不是事实。这也难怪,他虽然读儒家经典,却不是一个纯儒生,他还有法家的学问、兵家的学问,而法家、兵家都相对务实,空谈理论会死人的。
庞统的意见和郭嘉差不多,只是提醒孙策要留心各部将士的动向。这些将士也是普通人,他们不会不受舆论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引起军心不稳,不利于当前形势。凡事要从正反两方面一起考虑,于吉来会既可能是好事,也不排除是阴谋,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孙策同意他的看法,找机会与各营将领开了个会,沟通了一下意见,要求他们严格军纪,不要人云亦云,随时做好奔赴战场的准备。虽说袁绍的主力被牵制在幽州,兖州却依然随时可能开战。
会后,他特地留下了马超。他告诉马超,马日磾奉诏东来,你去洛阳迎一下,沿途保护他的安全。如果他想看看附近的情况,有你陪着也方便一些。最近关中情况不太好,如果他有什么需要,你帮着安排一下,带他绕道南阳,请本草堂的名医帮他调理一下身体也行,不必急着来平舆。
马超很开心,兴高采烈的去了。
……
于吉进入平舆县界,遇到了前来迎接的汝南太守张昭和随行掾吏。
自从在东莱登岸,于吉就受到了无数人的欢迎,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不少人甚至拖家带口,一路尾随。一路走来,于吉已经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再变成一支三万多人的队伍。这其中不乏穷人,他们本来没有长途旅行的经济实力,可是现在与仙人同行,有的是富人贡献,他们也能沾仙人的光,温饱不愁,有吃有住,干脆把这当成了一次免费旅行。
满宠带着两千精锐随行。他的反应要比张昭快得多,收到徐绲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带着人从陈国赶来,在于吉刚刚进入沛国的时候就接过了责任,大大减轻了沛相杜袭的负担。他没有拦着于吉,他只是尾随,每天派人来见于吉一次,其他的什么也不说。有两千精锐在旁边看着,这支数以万计的庞大人群才没有闹出事来。有仙人在侧,小偷小摸的事虽有,却还没到影响治安的地步。
张昭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惭愧不已,暗自责备自己失职。
听说张昭来了,于吉立刻与他相见。
看到身材高大若神,须发花白,仙风道骨的于吉,张昭很兴奋,主动上前拜见,不敢以太守自居。
“彭城张昭,字子布,拜见神仙。”
于吉席地而坐,正为一个小儿治病,手上不停,转头笑盈盈地看着张昭,上下打量了一番,抚着洁白的胡须点了点头。“子布乃是有福之人。”
张昭心花怒放,连连拱手。“敢请神仙详言。”
“少年得遇名师,学问有成。中年得遇明主,功业可就。晚年得享高寿,天年可期。如此还不是有福,什么是有福?”
旁边的人听了,个个羡慕不已,张昭自己更是欢喜不禁。“果如神仙所言,诚至福也,此生无憾。”他自己心满意足,却也没忘了自己身份,立刻旁敲侧击的问起正事。“神仙一路走来,观感如何?如今天下大乱,神仙入世,想必心存救世之善念。孙将军虽然年少,却仁孝天成,一心为民造福,闻说神仙远道而来,正斋戒沐浴,以备神仙垂询。我奉命前来迎接,简慢之处,还请神仙海涵。”
于吉雪白的眉毛颤了颤。“小子口口声声神仙,却口是心非,着实可恶。”
第1203章 神仙手段
于吉雪白的眉毛颤了颤。“小子口口声声神仙,却口是心非,着实可恶。”
张昭很尴尬,连连请罪。“神仙何出此言,昭不敢当。”
于吉抬起头,看向西侧的天空,湛然有神的双眸中露出几分颇堪玩味的神采。“我从海外归来,已入平舆县境,行程近万里。听闻孙将军驻在葛陂,离此不过数十里,他却迟迟没有露面,心中哪有敬畏可言。你说他斋戒沐浴,不是口是心非,又是什么?”
张昭很尴尬,更震惊。
于吉还没见到孙策,仅仅是因为他没有亲自来迎接,就知道孙策对他没有敬畏可言?这个推论并不严谨,孙策虽然没有亲自来迎,可能是军务繁忙,可能是生病了,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有可能是斋戒沐浴,并不一定是心无敬畏。他身为汝南太守,亲自赶来迎接,完全可以代表孙策本人啊。
难道是于吉觉得孙策对他不够礼敬,借题发挥?
张昭打量着于吉。于吉却没有再看他,双手在那小儿头上捏了一会,又拍了一下。“回去吃点清淡的,把一个安静的地方,念一万遍清心咒,休息两天就好了。”
“多谢神仙,多谢神仙。”守在一旁的妇人千恩万谢,抱起小儿,千恩万谢的走了。
于吉环顾四周。他身材高大,坐着也和普通人站着差不多高。他冲着一个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招了招手。男子大喜,连忙挤了过来,放下拐杖,匍匐在于吉面前。
“神仙救我。”
于吉打量了年轻男子片刻,拿起他搁在一旁的拐杖,在手里掂了掂。“知道你这腿为什么会瘸吗?”
“不知道。”年轻男子一脸茫然。“七岁那年,上午腿还好好的,下午不知道怎么搞的,突然就瘸了。”
“你腿瘸之前半年左右,是不是打断过一条野狗的腿?”
年轻男子身形微滞,抬起手,两只眼睛瞪得溜圆,眼中露出不可思议的惊恐。“神仙,你……你是说,我这是……我这是……”他咽了一口唾沫。“那……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我当时还小,不懂事。”一边说着一边泪流满面,连连叩头,请于吉为他禳解。
“没错,恶有恶报,这就是你作恶的报应。”于吉沉下了脸。“那是一条母狗,刚刚生下了四个幼崽。你打断了它的腿,导致它无法觅食,饿死了,四只幼崽也饿死了,也让它对你恨之入骨。这就是它的怨念。那条野狗本来还可再活十年,再加上四只幼崽,各十五年,你应该断腿七十年。不过,看在你后来救过人命,这些年虽然过得辛苦,对父母还算是孝顺的份上,它宽恕你了。”
“可是我……”
“啰嗦什么,还不快走!”于吉抡起拐杖,猛地抽在年轻男子身上。年轻男子猝不及防,吃痛跃起,向后退了两步。众人吃了一惊,还没反应过来,年轻男子突然大叫起来。“我能走了,我能走了。”一边说一边迈步走了起来,开始还有些不太自然,走了几步,渐渐顺畅了,越走越快。他欣喜万分,趴在于吉面前磕了两个头,起身飞奔而去,足下生风。
张昭惊骇不已,一旁的孙权眨了眨眼睛,走到于吉面前,躬身下拜。
“小子孙权,敢请神仙指教。”
于吉斜睨着孙权,看了片刻。“你想问什么?”
“我……我想问婚姻。”孙权脸上泛起微红。“我今年十三了。”
“十三岁就问婚姻,你小子也太急了。”于吉微微一笑,调侃了一句。孙权脸上更红,一旁的百姓也笑了起来,只有两个相貌平平的年轻人互相看了一眼,相视而笑。
“婚姻是人生大事,不能急,急也没有用。年轻人心性不定,你自己也不知道你真正喜欢的是谁家女子,不如再等等。”于吉抚着长长的胡须,似笑非笑看着孙权。“不如说说你的前程吧。”
孙权眼神微闪,犹豫了片刻。“请神仙指点。”
“你文武兼备,虽常有急躁之病,但尚能顾全大局,可为一方之任。只是度量有限,不足以君临天下。若能知足,便可长乐。”
孙权静静地看着于吉。于吉却不再往下说了,连眼皮都垂了下去,就像睡着了一般。孙权等了好一会儿,这才意识到于吉已经说完了,只得拱了拱手,讪讪而退。他品味着于吉的话,将信将疑。他的武功是不错,但是在孙家兄妹之中,他的武功并不出色,不仅比不上大兄孙策,就连三弟孙翊、小妹尚香超过他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正因为如此,他才决定放弃统兵的想法,转而从政。
不统兵,哪里还有机会为一方之任?如果大兄孙策君临天下,他自然会被封王,有名无权,安享余生,就算大兄看重他,让他出仕为官,也是宗正之类的闲散官,怎么可能让他独领一方。
可是神仙说的会错吗?也许将来还有机会统兵?
孙权的心里跳起了小火苗。
于吉一边为人治病,一边与众人谈笑风生。有时候是听不太懂的道法,有时候却是人人皆知的家常话,可是从他嘴里说出来,偏偏又多了几分道理。张昭站在一旁看着听着,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他觉得于吉和孙策看起来一老一少,一出世一入世,一个是治病救人的神仙,一个是杀人无数的将领,完全是两种类型的人,却有一丝相似之处。
张昭说不上来是什么,但是这种感觉很真切。
张昭站得久了,脖子有些酸,手拱得久了,胳膊也有些重。他挺起了身子,扭扭脖子,活动一下肩臂。旁边的众人或坐或跪,但眼神虔诚地看着于吉,张昭居高临下,将他们脸上的神情看得清清楚楚,在感慨了一番神仙的惊人影响力之余,突然明白过来。
于吉是无所不能的神仙,孙策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们都是站在高处俯视众生的人,根本不需要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他们的自信就和他们的慈悲一样,与生俱来。
想通了这一点,张昭心里顿时亮堂起来。他不再担心于吉会因为孙策的轻慢而离去了。于吉既然千里而来,就不会半途而废。放眼天下,尘世之中,能与他对话的人屈指可数,孙策就算不是唯一,也是其中之一。孙策需要于吉,于吉何尝不需要孙策?
这时,于吉站了起来,抖抖袖子。“时间不早了,我们去平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