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节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1-03-19 23:24      字数:7093
  郭图及时转变话题。“主公,计算时日,孙策最多两三日内就能到达,在何地战,如何战,还是尽快做决策为好。若是在鸿沟以南,还要及时搭建浮桥,安排正南的大军渡水,耽搁不得。”
  袁绍心领神会。孙策主动迎了上来,胜负在此一战,不能有丝毫大意。荀衍虽然带着两万多颍川兵跟在后面,但他不是孙策对手,能否战胜孙策,最后还要取决于他,取决于冀州兵。
  虽说都是冀州兵,但他的部下和审配刚刚带到战场的三万冀州兵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甄俨为首的冀北人和审配为首的冀南人并不完全一致。审配入幕早,冀南人助他击败公孙瓒,立有大功,也占据了强势地位。甄俨等人入幕迟,还没立过大功,势力较弱。这次麹义战死,他所领的韩馥旧部损失惨重,冀南人的实力受损,正是他平衡冀南冀北的好机会。再加上荀衍所领的颍川兵,冀南人独大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控制。
  这不仅是战胜孙策的好机会,也是解决内部隐患的好机会,当然不能疏忽大意。只可惜许攸性急狂悖,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仅不知道配合他,反而处处生事。
  “正南,你意下如何?”
  审配抚着胡须,面色平静,不紧不慢地说道:“臣以为,梅山离长社、鄢陵太近,孙策补充兵员及粮食都非常方便。浚仪、鸿沟在后,我军有腹背受敌之危,不如退往鸿沟以北。臣观鸿沟以北,大河以南,虽有阴沟、济水横亘其间,但地势高敞,适合列阵,又利于骑兵奔驰,可为战地。”
  袁绍微微颌首,却不急着发表意见,转向郭图、沮授。“公则,公与,你们也说说。此战关系天下,非同小可,无须避讳,我当择善而从之。”
  郭图点头说道:“主公所言甚是。正南所言稳健,有大将之风,臣一时想不出有什么不妥。公与才思敏捷,见识过人,不如请公与先说,容臣再思量思量。”
  审配眼神微闪,瞥了沮授一眼。什么时候沮授和郭图这么亲近了?也对,沮鹄就在颍川,他大概已经和荀衍成了知己。沮授当初让沮鹄从军,没有安排到自己麾下,却将他安排到麹义身边,如今总算修成正果了。麹义虽然死了,沮鹄却和颍川人成了一体。
  沮授心知肚明,却无从反驳。他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正南所言,的确是百战百胜之计。若是孙策肯战,我军必能大破之。但孙策为浚仪而来,若我军撤退鸿沟,浚仪无恙,孙策慑于主公威名,未必敢过鸿沟一战。盛夏将至,雨水增多,就算鸿沟北地势高敞,我们又能坚持多久呢?”
  审配哼了一声,不置可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撤到鸿沟以北固然稳妥,却失去了逼孙策决战之意。天气一天比一天热,雨水一天比一天多,前几天那一场大雨只下了大半个时辰,地面就到处都是积水,比他在冀州看过的任何一场雨都大。听沮授说,虽然仅仅隔着鸿沟,相距不足百里,这里的雨下得比鸿沟北更大,而张郃也说,龙渊水附近的那场雨更是惊人,而且风大雨大,如同天河倒灌,据说就连孙策搭建的浮桥都被冲垮了。
  中原气候与冀州大不同,夏季不宜作战,特别是对他们这些冀州人来说。
  就眼前的形势而言,审配还有一个容易让人误会的地方。袁绍让他坐镇洛阳,他如果一味持重避战,难免会让人觉得他养寇自重。原因很简单,如果孙策被袁绍击败,洛阳就没那么重要了。只有孙策与袁绍隔河对峙,洛阳才会举足轻重。
  “黄忠占据鲁山,颍川、洛阳的通道已断,麹义阵亡,万众变色,荀衍独木难支。即使是为接应这数万将士,主公也只能进,不能退,否则不仅冀州将士心寒,颍川世家也将气沮。”
  袁绍眉心紧蹙,深吸了一口气,又慢慢地吐了出来。沮授不愧奇才,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局限于浚仪附近,他一直在将颍川、浚仪结合在一起。这次荀衍入颍川,与韩繇和解,算是洗脱了他逼死韩馥的传言,颍川世家这才举兵支持。如果他见死不救,孙策腾出手来,肯定会对颍川世家进行清洗。汝南世家死的死,逃的逃,如果颍川也步汝南后尘,以后豫州还有谁敢支持他袁绍?
  豫州是袁氏本州,汝颍更是他的根基,一退就等于拱手相让,所以此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但凡有一丝犹豫之心,别说问鼎天下,就算他想割据一方,做个诸侯都难了。没有乡人为根基,只能做个客将,终究难成大事。
  “既然如此,那就有劳正南辛苦一些,尽快将大军引到此地,我们就在这里迎战孙策。”袁绍强作镇定,笑道:“长社、鄢陵和许县不仅是孙策的屯田之地,许县还是陈太丘的埋骨之处。陈太丘文为德表、行为士则,一代名士,他的埋骨之所岂容孙氏父子这等商贾之人践踏污染。我等当驱逐孙氏,祭扫坟墓,以祭先生英灵。”
  ……
  孙坚背着手,来回踱步,两条腿像是坠了铅似的,每一步都有千钧之重。
  秦松、韩当站在一旁。秦松神情焦急,几次欲言,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孙策被麹义、荀衍围住,袁绍又率主力赶往颍川,其意甚明,显然要是击杀孙策,一战而定胜负。秦松虽然有劝谏孙坚之责,可是面对这种紧急情况,他也找不出足够的理由来阻止孙坚出城。
  孙坚停住脚步,抬起头,看着秦松和韩当,眼神凑厉。“义公,可敢随我走一趟?”
  韩当拱手道:“万死不辞。”
  秦松连忙说道:“将军……”
  孙坚抬起手,示意秦松不要说话。“文表,我明白你的意思。身为军谋,你有劝谏之责。可是身为父亲,我不能坐视伯符生死于不顾。浚仪城不能丢,我会留下朱君理和黄公覆协助你,以你之智,以朱黄二位之勇,你们一定能守住浚仪。”
  “那将军你呢?”
  “我只带亲卫骑出城。”他再次抬起手,示意秦松等他说完。“圃田泽附近太危险,极有可能是一个陷阱。我会沿浪荡渠南下,赶到长社、鄢陵,调吕蒙、蒋钦助阵,有几万屯田兵,借颍水、潩水立阵,挡住袁绍应该不成问题。文表,你说呢?”
  秦松想了想,连连点头。“将军,此计可行,只是将军尊贵,不宜……”
  “没有什么可是,这不是你们的责任,只是我的责任。”孙坚一声长叹。“我虽是父,但有勇无谋,难成大事。伯符虽是子,却有小智。有诸君相助,将来或许可以有益于天下。天下可以无我,不可以无伯符。若能以我之死,换取伯符之生,上不负先帝,下不负先祖,夫复何怨?”
  第1416章 亡羊补牢
  秦松正待再劝,祖茂从外面闯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骑士,风尘仆仆。
  “将军,好消息,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孙坚愣住了,和秦松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抢了过去。祖茂让在一旁,身后的骑士上前行礼,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只铜管,递给孙坚。孙坚接过,转手递给秦松,秦松迅速检查了一遍,点头道:“没错,是军谋处的印鉴。”
  话音未落,孙坚已经抢过铜管,拔下封盖,取出里面的军报。他看了一遍,虽然极力矜持,笑意还是掩饰不住的绽放开来。他将军报塞给秦松,连声说道:“文表,你看看,你看看。”又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走了两步,脚下生风,几乎要飞起来了。
  秦松也看了一遍,却有些疑惑,叫过骑士。“荀衍没有参战吗?”
  骑士躬身答道:“荀衍的大营虽然也在龙渊附近,但是他一直没有出营,只有麹义与将军对垒。”
  秦松脸色一变,转身进了自己的屋子,取出上次收到的军报所用的铜管,回到骑士面前。“你见过这份军报吗?”
  骑士接在手中,仔细看了看。“这的确是军谋处的铜管,但送这份军报的人半个月前就出营了,一直没回去复命。军谋见过他吗?”
  秦松的脸颊抽了抽,向后退了两步,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手掩着胸口,半天没说话。孙坚也看出了问题。送那份军报的人半个月前出营,但那份军报发出的日期却是七天前。他送的军报被人掉过包了。只不过调包的人手段高明,不仅用的军谋处的铜管,仿制了军谋处的印鉴,就连纸张、笔迹、行文语气都模仿得全无破绽。对方用了这么大的心思,自然在布一个大局,目标也不可能是别人,正是他们父子。
  “好阴险的狗贼!”孙坚后怕不已,咬牙切齿。
  韩当、祖茂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却也大致猜到了原因,也觉得后脖颈直冒凉气。
  “军谋处传递消息的保密方法有漏洞,只能防一般人,防不住高手。”秦松好半天才缓过劲来。“我立刻传书祭酒,请郭祭酒想办法解决。这次是万幸,下一次未必有这么好的运气。”
  孙坚连连点头赞同。他转头看了看韩当,忽然有了主意。“义公,伯符在龙渊一战而斩杀麹义,阎行立下大功,如今又率领骑兵赶到城外,突破匈奴人的阻截,将消息送到城中。义公,幽并凉皆以骑兵称雄天下,凉州骑兵大展雄风,你这幽州人是不是也该露一手了?”
  韩当正中下怀,连连搓手。“将军,我也正有此意,只是不知道将军和军谋有何安排。”
  “很简单,你率亲卫骑出城,助伯符一臂之力。虽然只有五六百骑,可是你对附近的地形熟悉,必能有所襄助。”
  韩当连连点头,又问道:“那将军呢?”
  孙坚咂咂嘴,叉着腰,夸张地一声长叹。“唉,伯符担心我老弱,不堪大用,要我安心守着浚仪。无奈,只好拜托义公了。”还没说完,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秦松连忙说道:“将军,镇北将军可没这么说,他若不是相信将军及诸君的能力,怎么会将浚仪这么重要的要塞交给将军。若非浚仪固若金汤,袁绍此刻只怕已经在颍川了,将军也不能如此顺利的各个击破,斩杀麹义。”
  孙坚放声大笑,骄傲溢于言表。
  秦松随即写了一封军报,让韩当带给孙策。在军报里,他除了叙述了浚仪的现状之外,重点讲述了收到假军报的经过,并将那份假军报也一起带给孙策。
  ……
  阎行率部赶到尉氏、开封附近,接连与封锁浚仪的胡骑交手。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不追求大量杀伤,而是依托浪荡渠,着重驱逐浚仪和长社、鄢陵之间的胡骑,保证信息的畅通。他甚至不追求杀伤,只要那些胡骑远遁,他绝不穷追,避免任何不必要的伤亡。
  没有了胡骑干扰,满宠、徐盛迅速北上,他们用战船载着大量的粮食、军械,先后收复尉氏、开封两县,直抵浚仪城下。
  许攸原本率部在浚仪城东南筑堰,结果中途而废,后来又奉命封锁浚仪,如今阎行等人杀到,袁绍放弃了诱捕孙坚的计划,他也没什么兴趣和阎行等人交战,稍微接触了一下就撤了,驻扎在浚仪北,每天派斥候看一下孙坚有没有出城,剩下的时间就在大营里喝酒。
  韩当赶到新郑,见到了孙策。得知军报曾遭人掉包,孙策既后怕又后悔。防伪其实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只是他一直将这些事全权托付给郭嘉等人,自己没在这方面用过心思,险些酿成大祸。
  郭嘉反复对比那份假军报,啧啧称奇。如果不考虑时间差,即使是他,面对这份军报也看不出什么破绽,各种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甚至连几个非常个人化的用笔习惯都模仿得非常到位。
  “谁的手笔?”孙策也觉得不可思议。这真是一个人才。其实郭嘉设计的保密体系已经很完善了。无法拆解的铜管、特地的封泥,一般人很难取出里面的东西而不露破绽。
  “不知道。”郭嘉摇摇头,有些说不出的兴奋。“我只能肯定一点,不是我那从叔的手笔。”
  “你打算怎么办?”
  “肯定要改进,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郭嘉轻叩案几,两眼发亮,久久未语。
  “奉孝,我有一个想法,也许可用。”
  郭嘉抬头看看孙策,咧嘴一笑。“将军有什么好办法,不妨直言。说起来,自从南顿传舍见识过将军的治国之道外,我一直很想见见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奇计妙策。我听说将军与我相见之前可有不少惊世之作的,南阳军械、织机,都有将军建议之功。”
  “什么惊世之作,只不过是一些思路罢了,真正完成惊世之作的是那些工匠。”孙策谦虚了几句,把用密码本转译军令的思路大致说了一下。具体的办法,他并不熟悉,但是不影响他把这个概念传达给郭嘉。
  郭嘉听完,拍案叫好。“将军,这个办法好。如此一来,除非对方拥有我们的密码本,就算截获了我们的密令也无济于事,可以大大减少泄密的可能性。”他挠了挠头,又说:“只是这用作密码本的对译文本要好好选择,若以文章定,则各人记诵的文章不一,难保不出错。如果选用新印行的书籍,又未免太显眼,难逃有心人的眼睛。我们需要选一部没有太多不同文本,不会出现分歧,又不会太引人注意的书,这部书还要有一定的篇幅,这样才有从容选字的可能。”
  第1417章 人心隔肚皮
  孙策略作思索,不禁赧然。行家就是行家,一针见血。
  密码保密的效果的确不错,但任何技术都依赖于一定的基础。密码术依赖的基础之一就是密码本,密码本至少有一个要求:双方手中有一模一样的文本材料,这样加密和解密才能准确无误。如果可能,这件材料最好随手可得,不怕丢失遗漏,还不能引起别人注意。
  这个要求高不高?对印刷术盛行,书籍泛滥成灾的时代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可是对书籍靠手抄的时代来说,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托他之福,雕版印刷术已经提前出现,一模一样的文本材料不再是问题。但雕版印刷术目前大多印制的还是一些几千字的小文章,文本量不足,有很多字未必能找得到,并不适合做密码本。唯一的大部头是《盐铁论考释》,但这部书不是常见书,除了有志于治民理政的人,大多数人并不感兴趣,流布远没有蔡琰的《天下至道谈图释》。
  很多事都是如此,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拿活字印刷术来说,中国发明印刷术,但中国的印刷术一直以雕版印刷为主,曾经发展出活字印刷术,却没有真正流行起来,活字印刷术真正大放异彩是在用拼音文字的西方。看起来似乎很遗憾,其实很简单:中国汉字就不适合活字印刷,需要的字模数量太惊人,远不如雕版印刷经济。
  孙策前世了解相关的情况,所以在吴郡推行雕版印刷时,他没有提活字印刷的事。现在想搞密码本,这个问题一下子凸显了。
  “奉孝所言极是。”孙策也有些踌躇起来。“能找到适用的文本吗?”
  “原本比较难,不过恰好有一部书非常适合,而且刚刚印行。将军此时提出这个建议,正是水到渠成。”
  “什么书?”
  “许叔重的《说文解字》三十卷,前些天刚刚印毕,战事结束后,就可以送往各地售卖。”郭嘉哈哈大笑,快意非常。“一万多字,能用到的字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页索字,方便快捷。如果嫌整套书太重,只带一卷字表就行。”
  孙策释然。这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既有足够的文本量,又不惹人注意。这部书写成后就已经有人传抄,但传抄难免讹误,现在有精心校注的印刷本,应该很受欢迎。到时候读书人人手一册,谁会想到这是密码本。
  “行,你是行家,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孙策想了想,又道:“最好将军谋处分作两组,一组想办法加密,一组负责解密,试探性攻击。虽说没有解不开的密码,但减少一些明显的漏洞总是好的。”
  “正当如此。”
  两人商量完保密的事,随即又将话题转回当前的形势。韩当带来了一个他们之前不确定的新消息,审配率领三万冀州兵已经赶到官渡附近,他应该会参加战斗。袁绍有两万多人,其中包括六七千由乌桓人、鲜卑人组成的骑兵,有冀州北部中小世家豪强组成的步卒。与冀北南部世家经济实力雄厚,有装备优势不同,冀北胡汉杂居,有些人的先祖甚至就是蛮夷,现在也经常出塞做生意,民风劲悍,能步能骑,战斗力较强。再加上冀南闻名的强弩兵,袁绍不仅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在兵种方面也相对完整。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略:三百甲骑。这可是破步卒大阵的利器。
  “三倍兵力优势,又是袁绍亲领,不可小觑。”郭嘉摇着羽扇,幽幽地说道:“袁绍这个人,到了绝境也是能拼命的。我从叔、沮授都是难得一见的谋士,尤其是沮授,堪称大才。生死存亡之际,这些人如果能抛下嫌隙,同舟共济,未必没有置诸死地而后生的可能。”
  孙策注意到郭嘉没有提审配。“那审配呢?”
  “审配啊。”郭嘉笑了。“他应该是这些人里最大的破绽。”
  “为何?”
  “他太专权,又有极强的乡土观念,一心想让冀州人独揽大权。汝颍系与冀州系之争有一大半是因他而起。河北人就这禀性,郭后与太子刘彊之祸兆萌于此。在他眼里,不仅汝颍人寄人篱下,不足与谋,就连冀北人都难免粗鄙,不配与他们冀南人并立。将军别忘了,田丰还在邺城呢,审配如果说心无芥蒂,我是不信的。”
  孙策支着下巴,手指轻轻摩挲着唇边的胡须,回忆着相关的记载,忽然有所顿悟。按照历史记载,审配应该是参与了官渡之战的,但他在官渡之战起了什么作用却没有明确说明。联想到审配麾下的冀州强弩兵,再联想到袁曹官渡对阵时袁军在望楼上射箭,压制曹军,最后为霹雳车所破之事,这些强弩手应该就是审配的部下。还有其他史料记载说审配曾率冀州强弩兵大破曹操,只是他临死不肯投降曹操,所以他在官渡之战的记录被有意无意地抹去了。
  “既然审配是破绽,那如何才能利用这个破绽?”
  郭嘉沉吟不语,想了好一会儿,他站起身。“兹体事大,我要先考虑一下。将军,既然浚仪安全,车骑将军无恙,我们不必急于求成,大可耐心等待战机。种稻已是尾声,最多再过半个月,我们就可以征调屯田兵助阵了。”
  “荀衍怎么办?”
  “这两万人是他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到万不得己,他不会主动进攻的。”郭嘉笑了一声,有些说不出的感慨。“书生领兵最大的问题不是无谋,恰恰是谋划太多,以至于无法决断,袁绍如此,荀衍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要急,要给他们猜疑的时间。猜疑就是像野草,永远无法除根,只要有一点机会就会漫山遍野,防不胜防。”
  孙策看着郭嘉,无声地笑了起来。他听懂得郭嘉的未尽之意。人心隔肚皮,没有人能对另一个人毫无防备。这是人性决定的,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袁绍的部下如此,他的部下也如此,只不过他的部下不少人出身较低,所求也不大,不像审配、荀衍那样,要么家大业大,要么名重四方,目标自然远大。不过人的野心总是随着实力慢慢增长的,等他们有了实力,只怕会比审配、荀衍做得更过份。
  “奉孝,太史公说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信任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目标,猜疑也无非是有利益冲突难以调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找一个能让更多人齐心协力的目标,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这点利益。任重而道远,当与奉孝共勉。”
  郭嘉惊讶地看着孙策,片刻后,他一声轻笑。“将军通达,真国士也。”
  第1418章 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