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节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1-03-19 23:24      字数:6536
  小河对岸,刘备听到了战鼓声,也听到了双方将士的叫好声,不禁暗自叫苦。以步卒迎战骑兵,张飞不在中军指挥,居然到阵前与人私斗去了。这要是有个闪失,这八千步卒将损失惨重,更别说这一万刚刚入手还没捂热的公孙瓒旧部。
  刘备左思右想,叫来赵云,让他赶到前面去看看。赵云表示反对,他认为张飞虽然好斗,但他不是不知轻重的人,他这么做要么是想凭借自己的武艺杀将立威,要么是缠住张郃,为刘备立阵争取时间。以张飞的武艺,张郃很难伤他,不会有太大的危险。相反倒是刘备刚刚接收的这些公孙瓒旧部,面对追来的张郃,这些步卒不能逃,只能迎战,但他们刚刚易主,心思不稳,一旦遭受骑兵奔袭很可能会崩溃,到时候连刘备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刘备觉得有理,一时迟疑不绝。这时,有斥候来报,追来的不仅有张郃,还有一个叫颜良的将领,他正在为张郃观战,有可能打算车轮战,缠住张飞。刘备一听就急了,催促赵云快去接应。赵云苦劝无果,只得答应,但他将亲卫骑士全都留给刘备,自己只带了两名骑士,越过小河,来到阵前。
  阵前激战正酣,两人已经由对冲变成缠斗,两马盘旋,矛戟并举。张飞的蛇矛矛头简直就是一柄四尺长剑,不仅能刺,更能劈砍,又有长度优势,逼得张郃只有防守之力,无反击之功。但张郃并不着急,他耐心的等待着机会,手中大戟使得绵密紧凑,一次次的架住张飞的猛击。
  张飞偷眼看到赵云来到阵前,心中大喜,一拨战马,脱离了接触,大叫道:“子龙,你怎么来了?”
  张郃收起大戟,看向赵云,见赵云身边只有两骑,不禁暗自可惜。刘备身边有足够的骑兵保护,突袭成功的机会不大,尤其是奔波一天一夜,没有好好休息之后,如果强行出击,代价必然惨重。
  张郃决定放弃,颜良却有些不舍,他觉得虽然难度不小,却未必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能一战击败刘备,袁谭攻占幽州的机率会更大。因此,就算代价大一些,这也是值得的。
  张郃不同意颜良的看法,又不想伤了颜良的面子,正想着该怎么表达,许攸来到阵前,带来了袁谭的命令。张郃为涿郡太守,颜良为河间相,他将与刘备谈判,共分幽州。
  一跃而为河间相,颜良非常高兴,他趁势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希望一鼓作气,重创刘备。
  许攸听完,斜睨了颜良一眼,摇摇头,一声长叹。“怪不得显奕一直不肯重用你,你的确不是方面之才。打败刘备,使君就能占据幽州吗?我们和刘备拼得两败俱伤,岂不是便宜了张则。”
  颜良大怒,拔刀要砍许攸。张郃连忙抱住。许攸冷笑一声,扬长而去。他来到赵云面前,大声说道:“我奉袁使君之命,来贺刘府君得渔翁之利。”
  第1688章 色厉内荏
  刘备长出一口气,一丝笑容从嘴角一闪而没,随即大怒,手指摩挲着剑柄,眼神阴冷的盯着许攸,一副随时准备拔剑砍了许攸,为公孙瓒报仇的气势。
  许攸撇了撇嘴,漫不经心地哼了一声,回头看看,一脸的不耐烦。“我来的时候遇到了张郃的斥候,估计一个时辰内会赶到涿郡,快则今夜,最迟明天中午,袁使君就会率领两万步卒赶到这里。你也可以趁这个时间调兵遣将,大战一场,然后让张则来收拾残局。”
  刘备心里有些虚,却又不肯就此退步,厉声喝道:“我师兄身首异处,虽说是刘和所为,但刘和是袁使君父子部属,若非袁使君从中蛊惑,焉会如此惨烈?”
  许攸拱拱手。“府君义气过人,攸深表佩服,就此告辞。”说完,转身就走。
  刘备愣住了,心中恼怒,这许攸还是那副臭脾气,一脸的桀骜不驯,有你这么做使者的吗?我看你像是来送战书的。虽然如此,他却不敢真让许攸这么走了。他被张郃、颜良咬住了,很难安然撤到安次城,就算派人去召关羽、田豫,他们要赶到这里也两三天时间,这一战真要打起来,他肯定要吃亏。就算胜也是惨胜,最后全便宜了张则。
  刘备左右看看,本想由别人出声留住许攸,但身边除了亲卫骑之外只有关靖。关靖身为公孙瓒的故吏,显然不适合主动与许攸讲和,无奈之下,他只得赶上两步,拦住许攸,陪笑道:“许君留步。”
  许攸停住脚步,扭过身子,歪着头,打量着刘备,眼神轻蔑。刘备心里恨不得拔剑砍了许攸,脸上却只能挤出灿烂的笑容。“许君,请留步。”
  许攸慢慢地转过身来,漫不经心地拱拱手。“不知府君还有什么指教?”
  “这个……说起来,我与许君也有好些年没见了,本不该如此失礼,只是伯珪新丧……”
  许攸抬起手,打断了刘备。“刘府君,这些话,你还是对那些人说吧,我没什么兴趣。刘公衡和公孙伯珪是杀父之仇,谁也解不开,现在这个结果是最好的结果。我们接管涿郡,你接管公孙瓒的部属,各取所需,有何不好?虽说你也姓刘,但汉家气数已尽,这是天下所共知,别的不说,孙策占据五州,朝廷能奈他何?反倒要嫁公主为妾,以换取一些残羹冷炙,朝廷威严早已扫地,你又何必为他陪葬?识时务者为俊杰,府君乃是当世俊杰,为什么不为自己想一想?”
  刘备吃了一惊。“许君,你说什么,朝廷要嫁公主与孙策?”
  “是啊,而且是做妾。”
  刘备脸色变了又变,半晌无语。种劭可没跟他说这些。如果情况属实,那朝廷真是气数将尽,苟延残喘不了多久。不过他更关心的不是朝廷,而是孙策。孙策已经强到这种地步了吗?他接下来会不会图谋冀州、幽州?
  不管孙策是先打幽州还是先打冀州,现在和袁谭翻脸都不是好机会。
  “许君,外面太冷,车里说话?”刘备笑得更加灿烂。
  ……
  种劭连夜赶路,挨了一夜冻,却迷了路,等他赶到安次的时候,刘备已经回到安次城。种劭还不知道情况,热情的劝说刘备攻击袁谭,夺取涿郡,张则将率部协助。拿下涿郡后,涿郡由刘备兼管。
  刘备不动声色地听完,神情诚恳地说道:“既然如此,请申甫回复使君,容我调遣人马,准备粮草,一旦准备妥当,我立刻向涿郡进军。如果使君能调集诸部胡骑助阵,再拨一些粮草给我,那就再好不过了。”
  种劭急了。“府君,救兵如救火,如今刘和新丧,袁谭初至,立足不稳,急攻之尚有成功的可能,若是让他站稳脚跟,再想图谋涿郡可就迟了。涿郡是府君的本郡,你愿意看着涿郡落入袁谭之手吗?”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刘备一声长叹。“伯珪新丧,将士气沮,我虽然勉力安抚,奈何德浅能薄,无法稳定形势。若仓促出战,只怕难以如愿。”他顿了顿,又道:“申甫兄,我能请教你一件事吗?”
  种劭心乱如麻。他耽误了时间,这中间可能发生了变故,虽然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可是从刘备的神情来看,他对攻击涿郡并不热心。如果不能说服刘备,幽州形势就不由张则作主了,他这次千里迢迢地赶来也会是白忙一场。此时此刻,他哪里想到刘备会问他什么。
  “府君请说。”
  “朝廷是不是要与孙策联姻?”
  种劭一愣,立刻警惕起来。“你听谁说的?”
  刘备笑了,只是笑得有些假。“这么说,是真的了?是不是长公主要嫁给孙策作妾?”
  种劭不吭声了。刘备说得这么详细,说明得到了准确的消息,而且对他的有意隐瞒很不爽,如果他再狡辩,刘备说不定会赶他出去。他叹了一口气。“的确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我离开长安时,朝廷还没有明确下诏,所以这事……”
  刘备点点头,神色稍缓。“这么说,那朝廷如何处置袁谭?”
  种劭心中一动,摇摇头。“朝廷如何想,劭未听说,不敢信口解说,以免误导府君。不过以常理论,既然朝廷选择了孙策,那袁谭的矫诏之罪怕是逃不脱了。袁谭若是肯向朝廷俯首称臣,也许还有戴罪立功的机会。如果没有,那朝廷很可能会派兵征伐。”
  刘备笑了笑。“既然如此,那就请申甫兄赶紧回去与使君商量,将袁谭争夺涿郡的事上报朝廷,请朝廷下诏严斥之,以免刀兵之危。若能兵不血刃,岂不善哉?若是袁谭不识时务,一旦朝廷诏书到,使君下令,备必身率步骑,为使君前驱。”
  种劭无奈,只得点头答应。他也清楚,朝廷没有威信,张则没有实力,已经控制不住刘备了。同样,幽州也失控了。从现在开始,只有幽州人能决定幽州人的命运,威严扫地的朝廷再也不可能靠派一两个强者就能控制住幽州。
  种劭心灰意冷。他静静地看着刘备,躬身一拜。“府君保重,有缘再会。”
  刘备挑了挑眉,没有起身还礼。他看着种劭走出去,心里忽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空落落的,无依无靠。朝廷靠不住了,张则也靠不住了,而袁谭却将一只脚伸进了幽州,占据了实力最强的涿郡。更远的中原,孙策正虎视眈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幽州。
  我能是他们的对手吗?
  ……
  种劭半路上收到了张则的消息,张则已经撤回广阳。种劭立刻赶回广阳,求见张则。
  三日不见,张则就像老了十岁,头发几乎全白了。种劭出发的第二天晚上,他就收到消息,袁谭进驻涿郡,刘备进驻安次,两人达成了默契,瓜分幽州。
  种劭向张则致歉。如果不是他迷了路,也许不会让袁谭抢了先。张则苦笑着摇摇头。这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挽回。刘备虽然不明大势,但他不蠢,不会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和袁谭硬拼。既然能不费吹灰之力接收公孙瓒的部下,他又何必冒险。
  “申甫,你回长安去吧。”
  “使君呢?”
  “我再坚持一段时间,联络诸郡,看看有没有机会。”张则苦笑道:“朝廷命我来安定幽州,如今幽州局面如此,我怎么能挂印而去,怎么也得接到朝廷的诏书再说。”
  种劭盯着张则看了好一会儿,向前凑了凑。“使君,我以为你还是回长安好。”
  张则转头打量着种劭,眉头微蹙。“为何?”
  “你做过护羌校尉,在羌人中颇有威信。幽州事虽不谐,但朝廷对你的忠心和能力都是认可的,也许会派你再去凉州。幽州已乱,并州又在牛辅的手中,朝廷可以依赖的就只有凉州了。虽说朝廷没有诏书明示,但从各种迹象来推测,朝廷可能会冒险一搏,引凉州人入关中,充实人口,强者为兵,弱者为民,再与关东较高下。”
  张则眉头皱得更紧,半晌才道:“这可是饮鸩止渴啊。”
  “没错,明知这是一杯鸩酒,朝廷也不得不饮。关中人口不足,朝廷仅靠益州是无法平定天下的。且曹操本是阉竖之后,当年亦曾随袁绍左右,他能忠于朝廷到几时,谁能知道?引凉州人入关中,在关中屯田积谷,练兵备战,就算不能平定天下,至少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以待关东自乱。”
  张则目光一闪。“关东为什么会自乱?”
  “我不清楚,但当年六国亡于秦,如今形势与当年依稀相似,朝廷也未必就没有一点机会。若非如此,荀彧又何必建议陛下迁都关中?”种劭顿了顿,又道:“荀彧虽然年轻,却不是唯利是图之辈。我听说他拒绝了孙策的邀请,孤身赴关中,又反对朝廷与袁谭结盟,一心只为朝廷。就算所有人都放弃了朝廷,他也不会。”
  张则抚着胡须,思索良久,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我给朝廷写一封奏疏,说说这幽州的情况。”
  第1689章 一南一北
  浙江之畔,沙洲之上,孙坚与孙策并肩而立,孙权、孙翊等人在身后站成一排,遥望对面的山坡,那里是富春孙氏的祖坟所在,常被人提及的卖瓜者孙钟就葬在那里。狭长的沙洲上站满了人,既有孙氏宗族,也有吴氏、徐氏姻亲,隔着窄窄的江面,沿岸站着富春长关南和富春大大小小的家族,那些没身份的普通百姓只能站在更远处,遥望孙家父子衣锦还乡。
  孙坚感慨不已。“伯符,弱冠离家,我从来没想到会有今天。”
  孙策拱手道:“这都是父亲二十年奋战的成果。”
  孙坚笑了,拍拍孙策的肩膀。“我二十年奋战,不及你五年经营。伯符,你不用谦虚。谦虚也从来不是我们孙家的家风。”他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吴夫人。吴夫人和他的妹妹——徐绲的母亲正在说话,面带春风,孙捷、孙胜正在她们身边玩耍,徐绲的一对儿女也在,只是有些胆怯,远远地看着,不敢上前。袁权、袁衡等人乖巧的站在吴夫人身后,轻声说话,更衬得吴夫人尊贵不凡。“你母亲对你很满意。”孙坚转过头,笑道。
  “那父亲呢?”孙策含笑问道。
  孙坚抬起手,五指张开,摩挲着颌下修剪整齐的短须,瞅瞅孙策,哈哈大笑。“你啊,总是问这些奇怪的问题,一点也不像你小时候。”他顿了顿,又道:“满意,只是有些遗憾。”
  孙策心里有点小紧张,陪着小心。虽然他们父子在一起的时候不多,但孙坚毕竟他的父亲,还是可能看出异常的。“遗憾什么?我改就是了。”
  孙坚瞅瞅孙策,不禁莞尔。“遗憾的是你太像我了。”
  “呃……”孙策无语,苦笑道:“这我可没法改啊。”
  “哈哈哈……”孙坚再次大笑,转身向孙捷、孙胜招了招手,两个小家伙奔了过来,扑入孙坚怀中。孙坚一手一个抱了起来,满脸是笑。“伯符啊,我十七岁因杀海贼立功成名,你十七岁夺取南阳,我这两个孙儿今年都是三岁,再过十四年,他们也该出道了,到时候你可不能压制他们,挡着路不让。”
  孙策笑了,伸手掐掐两个小家伙的脸,又若无其事的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孙权。“只要他们有这本事,我绝不会拦着他们,天下很大,大得超出我们的想象,容得下我们父子兄弟。”
  孙权低下了头,装作和孙翊耳语,避开了孙策的眼神。
  孙坚很满意,用胡子扎孙胜的脸,惹得小家伙一边推他一边笑,孙捷大叫道:“大母,大母,大父又用胡子扎弟弟啦。”
  吴夫人赶了过来,从孙坚怀中抢过孙胜,瞋了孙坚一眼,又要来接孙捷,孙捷却抱着孙坚的脖子不放。孙坚开怀大笑。“还是大虎亲大父,来,再靠一下。”
  孙策一脸无奈。孙坚给这两个孙子起了小名,一个叫大虎,一个叫小虎,算是继承他江东猛虎的称号,才三岁的孩子就教他们习武、背兵书,这两个小子连游戏都是骑马打仗,当然骑的不是真马,而是他们的大父孙坚。孙策问过母亲吴夫人,他们兄弟小时候都没享受过这待遇,也只有小妹孙尚香有过一两次,那时候孙坚已经三十大几,知道为人父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孙坚虽然认命,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毕竟四十出头,正是能打的时候,却不得不赋闲观战,含饴弄孙,实在无奈。
  孙策想了想,拍拍孙捷,将他接了过来,放在地上,指指徐绲的女儿。“去,找那个小妹妹玩去。”
  孙捷清脆地应了一声,飞奔而去。
  孙策和孙坚并肩,沉默了片刻。“父亲,有件事,我一直想问你。”
  “你说。”
  “你是喜欢在北方的草原上征战,还是喜欢在南方的丛林里征战?”
  孙坚盯着孙策看了一会儿,收起了笑容,揽着孙策的肩膀,沿着江岸缓步而行。“我想去长安。”
  孙策吃了一惊。“去长安?”
  孙坚抬起手,示意孙策不要着急。“我记得我跟你说过,你我虽是父子,但经历不同,所以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我做我的大汉忠臣,你做你的开国之君,并行不悖。”
  孙策叹了一口气。孙坚的确说过类似的话,但他没想到孙坚到现在还坚持这种想法。
  “五州人口虽众,但利于守而不利于攻,你又厉行新政,夺了很多人的产业,背地里想对你不利的世家不知凡几。你需要时间,我去长安,能为你争取一些时间,至少可以让朝廷听到我们的声音。”
  孙策想了想。“父亲希望陛下能知天命,顺应形势,禅让于我?”
  “这难道不好吗?”
  孙策沉吟道:“不是不好,只是可能性太小。”
  “可能性是不大,但是值得争取一下。”孙坚重新抬起头,看着远处的祖坟。“我去长安事君,你在江东发展,数年之后,你羽翼已成,不管朝廷是不是认命,都影响不了结果。万一陛下能顺应天命,禅让于你,两全齐美,若是不成,再战也不迟,你说是不是?”
  孙策见孙坚坚持,没有再说什么。这件事影响太大,一时半会的说不清楚,还是找个时间坐下来谈。他回头看看,笑道:“这么多乡党等着,我们不能太失礼了,还是先见一见吧。”
  孙坚点点头,转身向孙静走去,大笑道:“幼台,听说你现在潜心学问,成果颇丰,连彭城张子布看了你的文章后都赞不绝口。你这功劳可比我们父子征战立功还要大啊,我们孙家也算是出了一个读书人。”
  孙静连连摇手,面带笑容。“兄长说笑了,我那算什么文章,只是搜罗隐逸,游戏之作罢了。况且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几位都是乡里贤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兄长,我来为你介绍。”
  孙静引着孙坚来到一群儒士面前。这些儒士都是富春、钱唐、余杭一带的土著,读过书,有的还略通经学,但水平实在很一般,没什么名气可言。几年前,孙静受孙策之托,在附近乡里搜罗古物件,采集故老传说,成果颇丰。他们底气不足,没敢直接付印,先将文稿送到汝南,本来是想给孙策看看的,到了才知道孙策去了荆州,就顺便请张昭看一看。张昭对那些传说不敢兴趣,但是对他们收集到的古物很感兴趣,认为里面有些是上古的礼器,推荐他们去襄阳找蔡邕鉴定。目前结果还没出来,但是得到张昭的认可,孙坚已经觉得很自豪了,觉得孙家不再是寒门武夫,也出读书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