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土人情
作者:宋歌      更新:2021-03-27 00:08      字数:17054
  第五章
  风土人情
  南国风光,热情包容,这是菲律宾给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这里的人们为自己创建了许多节日,平均每天都在过节;他们走向世界去服务家庭,以专业素养而著称,这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对外来文化兼容吸收,有了本土和西方结合的服饰、音乐、舞蹈;对艺术创作不拘一格,将老旧的吉普改造成炫酷的吉普尼,这是他们的包容。这些结合与重叠,构成了菲律宾特有的风土人情——既有西方的奔放个性,又有东方的含蓄和人情味。
  菲律宾神话与传说
  没有一种神话传说是与国家的发展与文明的进程割裂开的。神话与传说,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认识自然,反映历史的一种手段。菲律宾也不例外。
  菲律宾巴塔拉神
  ◎未统一时代的传说形态
  菲律宾的神话、传说几乎是靠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一方面是因为古老的文字大多记载在树皮、芭蕉叶等载体上,在潮湿又常年被暴晒的气候条件下,很难得到完整的保存;另一方面,当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菲律宾后,大量的殖民者涌入这里,他们把那些记载着菲律宾古老文明和信仰的文字统统销毁,说那是“魔鬼的著作”。
  和所有国家的一样,菲律宾的民间神话传说也同样具有“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口耳相传的历史性”“反映先民生活状态”的特点。特别是在历史性上,菲律宾民间神话传说体现得尤为显著。
  菲律宾在历史上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未统一;第二种状态是殖民统治;第三种状态是独立发展。不同的状态,分属于不同的阶段,产生的神话传说也自然带着那个阶段的历史烙印。
  比如在14世纪之前,菲律宾没有国家形态,只是以部落形式存在。一个部落大概有30~100个家庭,人口在100~500之间。小部落可能只有二三十人,大部落则有两三千人。部落和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也扩展地盘。到了15世纪,伊斯兰政权在菲律宾南部成立,与此同时,部落依旧存在于菲律宾的北部。于是多种王权互相建立姻亲或讨伐,在神话故事中便有许多国王和国王之间的故事,他们可能不是一个国家的王,有可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比如在关于马比纳泉的传说中,就描述了两个邻近的王国(部落)之间的战争。当然,也有体现伊斯兰政权的传说,常见真主安拉赐福于勤劳善良的人们。
  ◎殖民时代,西方文化猛烈袭来
  在被殖民者统治的阶段,菲律宾神话传说中多了许多天主教的影子——出现了教堂,就像在伊戈洛诺族歌颂他们的民族英雄拉姆昂的传说中,拉姆昂在教堂里与心上人结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在成为殖民地之前,菲律宾最主要的信仰是伊斯兰教,而西方文化生硬地闯入后,仅仅过了50年,菲律宾成为亚洲唯一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他们在传说中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在坟墓上立十字架。
  不难看出,菲律宾的神话传说就是历史的影子,是时代的另一种书写。其实神话传说基于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巴塔拉神
  在遥远的16世纪,菲律宾人将巴塔拉神视为基督教的上帝,特别是在古老的菲律宾他加禄族的记录中,巴塔拉神是创世之神,权力在宇宙中至高无上。根据后人学者的研究,发现巴塔拉(bathala)一词源于梵语,他们由此怀疑,巴塔拉神就是他加禄族信奉的造物主。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巴塔拉是他加禄族的上帝。
  菲律宾的礼仪与习俗
  在2015年的菲律宾apce会议上,习近平、奥巴马等与会首脑都统一穿着菲律宾的传统服饰,这是菲律宾特有的贵宾礼仪。他们平时很少穿传统服饰,那就像是宴会礼服,只出现在隆重的社交场合。他们将传统服饰送给宾客,代表对宾客至高无上的敬意和欢迎。除此之外,菲律宾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与习俗,了解它们,就等于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
  ◎基本礼仪
  身着“巴隆”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见面礼仪
  在一些国际重要的社交场合,菲律宾人以握手为礼。但在国内,握手礼有多种。少数人保留了部落的握手习俗,即握手后转身,向面朝的方向走几步,表示没有带武器;见到长辈时,在握手的同时要轻吻长辈的手背;年轻的姑娘见到长辈时,除了吻手背,还要亲吻长辈脸颊;在同辈人之间,特别是朋友之间,就可以随意;如果是伊斯兰教徒见面,要双手紧握,代表如兄弟一般的感情。
  服饰礼仪
  对于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的菲律宾青年来说,欧美化的服装更被他们所喜爱。所以在日常街头,或者校园里,见到的大多是牛仔裤、t恤。当然,也有很多人依旧喜欢穿着菲律宾本土的服装,男士穿着“康岗”——一种无领的短袖上衣,下身配一条名叫“巴哈”的围布,紧紧裹在腰腹,就像一条裙子,里面是一条长裤。女人常穿着一种叫“巴罗”的宽袖上衣,搭配一条“巴塔迪昂”的棉布长裙,从腰部紧裹,垂至脚部。
  如果要出席重要场合,男士一般会穿着菲律宾传统服饰“巴隆”。它类似衬衫,以白色为主,胸前有两条针织的白色花纹。菲律宾apce会议中,政府就给所有与会的国家领导人一件巴隆,代表最隆重的欢迎。女士在重要场合会穿着类似印度纱丽的服饰,在肩头垂下一条宽布,叫作“马隆”。
  就餐礼仪
  菲律宾的农村居民和伊斯兰教徒都用右手抓饭,进食前一定要洗手,一般生活在城市的人习惯用刀叉。想邀请菲律宾人吃饭,一定要多次邀请,他们前两次都会拒绝,以示客气。
  ◎习俗规矩
  姓名顺序
  菲律宾85%的人是天主教徒,4.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取名方面,排在首位的一定是教名,然后是母姓,最后是父姓。
  内库利特族的文身
  菲律宾的内库利特族人喜欢文身,大概从12岁开始,在双臂、胸前、背部文身,年龄越大,文身越多。
  婚俗
  生活在菲律宾都市的年轻人,恋爱结婚非常自由,过程完全私人化。但穆斯林的婚姻则是父母说了算,婚礼仪式也必须是传统的穆斯林婚礼,由阿訇主持。
  其他少数民族的婚俗则各有不同,比如伊戈罗特族男女可以试婚,在这期间不能生育,觉得不适合可以分开;巴交人允许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巴塔克人的婚姻更实用化,适婚男女站在一起,男方将自己的彩礼摆在女方面前,女方根据彩礼多少来选定丈夫。更有趣的是,巴塔克人的妻子,在遇到比丈夫更有经济实力的男人时,可以跟随新的男人,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2015年,菲律宾apec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合影,他们身上穿的,就是传统服装“巴隆”。
  多样衣着
  服饰对于菲律宾人来说,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精神。他们跟中国、韩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不同,非常专注于自己的本国服饰,所以站在菲律宾街头,放眼望去,非常多的人穿着纱笼、康岗。他们穿梭在现代文明的街头,没有从历史穿越而来的新鲜感,只有一种传承的顺其自然。
  ◎菲律宾服饰的发展
  菲律宾服饰的发展过程,渗透着外敌入侵的历史。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这里的土著赤裸着身体,在丛林中狩猎,在海边寻找鲜味,他们在身上绘制各种图腾,配以漂亮的珠子、羽毛,有时也就地取材,用蚌壳和树皮做装饰,更重要的是鲜艳的油彩,这让他们既融入自然界,也有区别于自然的颜色。难怪西班牙人称他们是“被油漆的人”。
  菲律宾国服特尔诺
  16世纪,西班牙人成为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者,他们到处盖教堂,要求进出教堂的人都要有长衣长衫蔽体。菲律宾本土的百姓开始学习西方人的穿着打扮,特别是女性,她们开始用长裙来盖住身体,用披肩来遮住肩膀。与此同时,西班牙打开外贸大门,大量的来自中国的丝织品进入菲律宾。菲律宾人开始用丝巾装饰身体。
  而在南边的穆斯林,他们穿着传统的穆斯林服装,但在色彩和材质上有了中国元素,比如来自中国的丝绸,被他们做成头巾和服装;比如颜色有了五彩斑斓的彩虹色。
  总之,这个时期的菲律宾服装,正迅速走向多元化。
  20世纪到来时,菲律宾的服装体现出更多的外国文化的要素,索性更纯粹地,年轻人脱下传统服饰,穿上了来自西方的牛仔裤和火辣的裙子。
  ◎不同的衣着
  身着传统服装的菲律宾老人
  菲律宾人有国服,男人的国服是巴隆,女人的国服是特尔诺,这是一种用菠萝纤维布做成的短袖连衣裙,融入了西班牙女性服装中细腰、大裙摆的特征,袖子挺直,和肩膀连接的部分高起来,旋转时,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所以又被称为蝴蝶服。起初,特尔诺只是一种传统服饰,直到前总统夫人科拉松·阿基诺经常穿特尔诺出席活动,这种服饰才成为女性重要宴会必穿的礼服。
  除此之外,各民族的服饰也不尽相同。
  穆斯林男子多穿紧身的短上衣和宽大的长裤,腰间扎着纱笼(纱质布围成的长裙)。
  伊富高人男子上身赤裸,下身围一条花布;女子则穿着同样质地的裙子,颜色亮丽。
  丁冈人男人通常只穿纱笼,有时上身配以敞襟的短衣;女子上身短衣,下身纱笼。
  矮黑人的服饰最简单,不管男女,都只在腰间围以树叶或麻布、纱质布。
  在麦加朝圣过的信徒,头上则会有白色的帽子或头巾。
  其实菲律宾人的衣着打扮虽然种类繁多,却不复杂,多以纱笼为主。至于鞋子,年轻人更喜欢时髦的款式,上了年纪的人则更喜欢传统的木头拖鞋、麻或草编织的拖鞋。
  饕餮美食
  认识一个国家,必须品尝这个国家的饮食。只有知道人们爱吃什么,常吃什么,才知道这个国家是否懂得生活。菲律宾人吃东西,呈现极清淡和极刺激的两种极端。清淡是米饭,刺激是各种香辛料,就是这种在极端中游走的体验,给味蕾带来一种特别的享受。
  ◎菲律宾人的餐饮习惯
  一个菲律宾女人在路边售卖玉米。
  菲律宾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玉米、甘薯。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食用的主食不同。
  大米作为最普遍的主食,几乎适用于整个菲律宾。只是农民吃的大米非常新鲜。收获的大米,尚未去壳,存放在阴凉的地方,每餐食用时才舂米。于是每一粒米饭,都包裹着谷壳特有的香气,加上在竹筒里蒸煮,竹子的清香混入米粒,让每一口白饭都充盈着饱满的香气。即便是不搭配任何佐料和配菜,这样的米饭也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再用新鲜的椰汁煮饭,饭的味道更加浓郁香甜,遥遥地闻到味道,便令人垂涎。
  玉米不像大米那样直接食用,多是晒干后研磨成粉,做成各种食品,像是玉米球、玉米棒。甘薯也同样做成粉食用。
  搭配米饭的食材,因民族和信仰而不同。穆斯林人不吃猪肉、不喝牛奶和烈酒,所以他们的配菜非常简单,一般是蔬菜和水果,但他们非常痴迷于味道浓重的调味品。伊戈罗特族的配菜以煮和烤为主要烹饪手法,盐水煮小鱼、豆苗等,烧烤肉和鱼等。他们喜欢刺激性的调味品,所以顿顿不离辣椒、槟榔。黑矮人不太一样,在他们的食谱里,大米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反而是烧烤很受欢迎,不管是捕猎来的动物肉、鱼、蛋,还是野生水果、植物果实、蜜蜂的幼虫、蜂巢、蜂蜜,统统用火烤,这样的方式更接近原始状态。
  在菲律宾的都市,人们还钟情于下午茶,这是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习惯。下午茶的配餐,除了三明治、派之外,还有菲律宾当地的特色小吃,比如猪血炊猪肠。
  ◎“菲”常美味之肉类
  对于菲律宾人来说,生活中一定不能少了肉类和海鲜。烹调它们的方式,多半以烤为主,越是原生态,口感越是出色。
  阿斗波
  确切地说,阿斗波是一种烹饪手法,用醋、盐、蒜、胡椒、酱油和其他香料腌制、烹调肉类,不仅美味,更能在没有冰箱的条件下增长肉类的保质期,它的存在如同中国西南地区的腊味。几乎每一家菲律宾餐馆都有阿斗波,可能是鸡肉,可能是猪肉,也可以是海鲜,根据食客的要求而不同。
  炭火烤乳猪、烤猪腿
  菲律宾人对烤猪肉,犹如蒙古人对烤羊,可以烤整只,也可以只烤肥而结实的腿。烤整只,即烤乳猪,将整只小猪架在炭火上翻烤,猪胃里塞满茴香、胡椒、月桂叶、小葱和柠檬草,香味随着烟火渗入肉内,等到表皮变得金黄酥脆,便一刀刀割下来,汤汁溢出,配以肝酱,每一口都是享受。
  菲律宾的烧烤摊
  烤猪腿的方式不同,先将猪腿煮熟,然后用油炸至外皮脆嫩。汁水被锁在肉里,增加了肉质的鲜嫩,加上菲律宾人特制的酱油和辣椒酱,再来几滴醋,中和了油腻的口感,只剩皮肉的浓香。
  杂碎与猪血
  跟中国的杂碎不同,菲律宾的杂碎除了猪的内脏之外,还有猪脸颊肉和猪头肉。将它们切好,放在烫好的盘子里,蘸着辣椒酱喝冰啤酒,是非常好的消暑小吃。
  马尼拉夜市
  猪的内脏不仅出现在杂碎中,也常和猪血一起出现。它和猪血、猪肉炖在一起,加上大蒜、洋葱和牛至叶,是一锅跟米饭非常搭配的菜肴。
  菲律宾烤鸡
  菲律宾的烤鸡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用到了胭脂树种子炼制的油——胭脂树橙。胭脂树本身是热带常见的制作染料的树木,但它的种子经过溶解后可以食用,常被用来制作奶制品。将在柠檬草、青橘、盐、胡椒和大蒜中腌制好的鸡肉,刷上胭脂树橙,再放进烤箱,熟透后肉质多汁,每一口都是清甜鲜香,配上用胭脂树橙拌好的米饭,就是一餐看似简单的饕餮盛宴。
  ◎“菲”常美味之海鲜
  蟹脂酱和鱼酱
  提取螃蟹脂肪,将其密封在放有大量大蒜的罐内,发酵后用来当虾的蘸料,或用来炒鱼米,是非常好的调味品。鱼酱也是同样的制作方法。菲律宾有一道鱼酱蔬菜,就是用鱼酱伴以秋葵、茄子、苦瓜、南瓜、番茄等蔬菜制作而成,由于价格低廉而备受欢迎。
  菲律宾烤鱿鱼
  椰奶罗非鱼
  罗非鱼和椰奶,在菲律宾人看来是天生的好搭档。他们可以把罗非鱼烤熟,接着用椰奶和辣椒慢炖,还可以将新鲜的罗非鱼佐以辣椒、洋葱、西红柿,再用青菜叶将它们包裹在一起,丢入浓浓的椰奶中熬煮。不管哪种做法,这道菜都有浓郁的东南亚风味。
  鱼肉沙拉
  金枪鱼可以制作沙拉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但菲律宾人的金枪鱼沙拉不同,他们先将金枪鱼烤熟,让它带着烟火的熏味,然后配以酱油、醋、辣椒和柠檬汁,让这道菜既有烧烤的味道,同时又兼具清香。
  除了金枪鱼,一些渔民还直接用新鲜的生鱼做沙拉。不管今天捕到什么鱼,都可以加些椰汁、醋、辣椒和其他香料,制成生鱼沙拉,满足一餐温饱。
  ◎“菲”常美味之浓汤
  牛骨汤与牛尾汤
  菲律宾人制作牛骨汤,选用的都是八打雁省的牛。这里有大片的稻田和密集的椰子林,这里养殖的牛,肉质结实,似乎都沾染着稻米和椰子的香味。新鲜宰杀的八打雁牛,在各种香料制成的汤汁里熬煮几个小时,浓郁的牛骨汤就可以端上餐桌。
  牛骨、牛肉可以熬汤,牛尾也一样可以。用炒米、碎花生、香蕉花、茄子、青豆,以及一些特制的香料,将牛尾熬出浓汁,慢慢文火炖成酱汁,用来搭配米饭,口感丰富,令人回味。
  酸汤
  菲律宾酸汤在美食世界中闻名遐迩,用的是当地特产酸角、杨奶果、番茄等酸味十足的材料,用来腌制各种鱼虾、肉类,做汤时搭配通菜、豆角、芋头,浇在米饭上,将酸的口感推到了极致。
  ◎“菲”常美味之甜点
  路边买到的甜点
  菲律宾人不仅喜欢吃辣、吃酸,也非常热爱甜食,于是在路边的小摊位上随时可以买到具有当地特色的甜点,比如suman,这是一种将糯米包在椰树叶或香蕉叶中蒸熟,然后搭配甜甜的杧果一起食用的廉价甜点,非常受当地人欢迎。还有米糕,将大米在竹筒里蒸熟,加上奶油、棕色浓糖和椰丝,可以趁热食用,也可以冷冻后享受。
  用心的甜点
  在炎热的夏季,菲律宾的很多餐厅会提供halo-halo刨冰,有的甚至是用餐就免费提供,专门为客人防暑降温。制作刨冰不需要多少技巧,但心意令人感动。菲律宾的妈妈们也会在家里为孩子制作这道甜点,让放学回家的孩子能感到清凉。在寒冷的季节,妈妈们则会为孩子们熬煮巧克力粥,浓郁的巧克力融化在粥里,搭配小鱼干,香甜却不腻。
  木薯蛋糕,顶端有磨碎的椰子肉。
  在浪漫的海边,品尝当地的美食,吃得满足,玩得尽兴,这才是大家对菲律宾推崇备至的原因吧。
  欢乐的歌舞
  音乐、舞蹈,是没有国界的世界语言。它展现出的故事,体现出的经历,饱含的感情,不需要文字解释,就能直达人心。菲律宾的歌舞,就是菲律宾对外展示自己的语言之一。由于曾被西班牙、美国进行殖民统治,菲律宾的音乐与舞蹈势必会烙下欧美印记,这也是历史的别样展现。当然,菲律宾也没有放弃本土音乐和舞蹈的保护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已经创办了许多专业舞蹈团,用以整理、保护、对外展示本土舞蹈。
  手执钟锣的菲律宾舞者
  ◎菲律宾音乐,兼容又独立
  菲律宾的音乐,从300多年前开始就混合着外来者的元素——最早的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音乐模式,到后来又有美国文化的传入;从音乐类型上区分,又是西方古典音乐与近现代音乐的碰撞,这让菲律宾的音乐类型一直处在多元的变化之中,其中又以西班牙音乐风格最为突出。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被多种外来音乐冲击、影响,菲律宾少数民族对本土音乐却异常独立,没有被冲垮,也没有就此消失,甚至连一丝西方音乐的元素都没有。就像在吕宋岛北部山区的以依克普特族,位于东部地区的民苔那峨岛和苏禄岛南部的岛民,他们依旧在使用祖先留下来的乐器,组成钟锣乐队,维护传统的音乐文化。
  在菲律宾的音乐中,钟锣和丝竹是最主要的弹奏乐器,比较著名的有手击锣、锤击锣、名叫库铃镗的铜锣编钟、竹子做的齐特琴、嘎梆木琴、双弦船形鲁特琴等。
  菲律宾传统节日舞蹈
  ◎丰富多样的舞蹈
  正因受到了西班牙文化的影响,菲律宾舞蹈也保留了西班牙舞的许多特点——火辣、热情、活泼,但比起正宗的西班牙舞又温柔、轻盈了许多,舞蹈服装也在西班牙舞服装的基础上融入了菲律宾元素,音乐方面自然也增加了丝竹乐器,更加接近菲律宾的本土舞蹈。在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菲律宾在西班牙舞方面可以分为求爱舞、巴爱巴爱得马尼舞等。
  纯粹的本土舞蹈,大部分分布在少数民族,就像在北部山区的部落,歌舞是一种自古以来的表达内心感情和生产生活的一种手段,他们在耕种时有歌舞相伴,收获、嫁娶和丧葬中都有。不同的部落,动作和内涵相差无几,多半是表达生活艰辛,人民勤奋勇敢。现在登上世界舞台的少数民族舞蹈有《水罐舞》《节日舞》等。
  南部地区,主要集中着穆斯林文化,于是这边的舞蹈带有明显的伊斯兰特征,比如闻名世界的《辛基尔》,描述了一位高贵的伊斯兰王子寻找妃子的故事,不仅有宗教特点,还有宫廷贵族的优雅与端庄。
  除此之外,南部还有克扎都拉套舞、碧拉舞、昆套欧舞、长甲舞。位于其他山区的有当地风情的舞蹈,比如土豆舞、蜜蜂舞,还有表现乡村百姓乐观生活的竹竿舞、班当果舞、鸭子舞、索毕利舞等。
  节日盛会
  菲律宾的节日名目繁多,大大小小有几百个,其中二十多个是全国性节日,其余的都属于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区。在诸多节日中,有非常典型的西方节日,基本上是天主教节日,比如复活节、万灵节、圣诞节等。热爱过节的菲律宾人,每逢节日都会大肆庆祝一番,让人感觉一年365天都是欢快明朗的。这也是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菲律宾属性。
  菲律宾的节日热情奔放,既有着西班牙特色,又融入了菲律宾风情。
  ◎最主要的全国性节日
  新年,从前一夜就开始庆祝。
  菲律宾人过新年,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从除夕夜就进入节日气氛——一定要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互相陪伴、互相祝福,年轻人也一夜不眠,像守岁一样等待新年来临;街道上都是燃放的烟花,响亮而炫目,整个夜空都被照亮;电视台、各大饭店,都有迎新晚会。
  1月1日那天,人们会穿上崭新的漂亮的衣服,带着孩子们到外面看表演,也去亲朋好友的家中作客。教堂挤满了虔诚的教徒,他们要争取参加新年的第一个弥撒。
  有点“痛”的复活节
  3月29日,菲律宾的复活节,庆祝方式有些“痛”。这天满街都是忏悔者,他们要为过去一年有意无意犯的错误进行悔过,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他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进行忏悔——穿着单薄的衣服或者赤裸上身,用扎满玻璃碎片的竹棒抽打自己的后背。自我鞭笞,是一些天主教教徒的苦修项目之一,13世纪出现,如今有不少天主教徒不赞成这种方式,但在菲律宾依旧有人坚持。
  除此之外,模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也是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自感罪孽深重的人,让大家把他绑在十字架上,真的将钉子钉入双手和双脚。其中不少人,每年都会被钉一次。
  五月花节和圣十字节,鲜花做主
  5月有两个全国性节日,五月花节和圣十字架节。5月,百花初放,四处飘香,所以这两个节日都被鲜花包围。鲜花节那天,小女孩要捧着最美的花朵献给圣母玛利亚,接着进行圣母像大游行。那些未婚的女孩子,穿着白色长袍,袍子上缀满鲜花,分外迷人。她们紧跟圣母像,虔诚而优雅。圣十字架节,也同样是在鲜花点缀下进行的游行。大家模仿《圣经》里的人物,身穿长袍,就像众神入世。
  菲律宾独立日,国庆之日
  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迎来了彻底的独立。之后每年的这一天,被定为菲律宾独立日,也就是国庆日。这一天首都马尼拉会进行独立日活动,总统讲话,还有各种文艺会演和体育比赛。
  万圣节,为亡者点蜡
  11月1日,是菲律宾的万圣节,当地人更习惯称之位亡人节,类似中国的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要去为逝者扫墓、点蜡,还会通宵守夜。不过,并不悲伤。菲律宾人认为,人死之后就到了天堂,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所以这天除了点蜡、献花、诵经之外,还有丰富的娱乐节目——唱歌、跳舞、打牌、野餐。
  黎明弥撒节,破除黑暗
  每年的12月16日到24日,是菲律宾的黎明弥撒节,人们要在黎明到来之前进行弥撒,意味着破除黑暗。弥撒结束后,要喝热巧克力,搭配刚刚出炉的甜点,意味着黎明的甜蜜。
  圣诞节,抛花节,相随而至
  圣诞节跟新年一样,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跟西方国家一样,大家互赠礼物,孩子们期盼着圣诞老人的到来。第二天,是专属于菲律宾的抛花节,大清早,人们要把美丽的花朵洒在马路上,代表圣洁。
  ◎丰富多彩的地方性节日
  水牛节,对“劳动搭档”表示感谢
  菲律宾人的耕种,离不开水牛的帮忙。在古老的年代,他们认为水牛是神派来帮助他们的,为了表达对神的感谢和尊重,也期盼丰收,每到收获的5月,就会举行祭祀、游行活动。发展到现在,跟天主教的教义结合在一起,成为5月14日至15日的水牛节。
  这个节日属于奎松省和黎刹省,每到节日这天,有水牛的农民要把水牛清洗干净,在牛角和牛蹄上涂抹“圣油”,在牛颈套上花环或彩色布条,然后牵着水牛到教堂外面。牧师为水牛祈祷,之后是水牛比赛。
  水牛是菲律宾人的伙伴,所以对于水牛,他们是喜爱与信赖,也自然应运而生了节日的祝福。
  比赛场地是他们最熟悉的田间,主人发号口令,水牛拼命往前跑。到终点的水牛,要根据主人的口令进行屈膝等表演。在比赛中和表演中获得胜利的水牛,它的主人将获得不同的物质奖励。
  水牛节上的水牛
  第二天,水牛拉着丰盛的瓜果来到城镇的街道,一方面告诉居民丰收了,另一方面也让水牛接受城镇居民的感谢。装饰着彩条的牛车上载满香蕉、菠萝、杧果,还有烤鱼、烤猪等。居民们早早准备好了一根高大的竹竿,上面绑着钱、糖果和其他食物,等到牛车经过,他们将竹竿上的东西放低,祈祷来年更大的丰收与幸福。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会争相去抢竹竿上的东西,非常热闹。
  终点是教堂,水牛要在教堂前屈膝下跪,代表对上帝的膜拜。此时还有一群人,抬着天主教守护神伊西德罗的神像,刚刚结束了在街道上的游行,正进入教堂祈祷。祈祷结束后,仪式便告一段落。
  其他的五月节
  5月的地方性节日很多,除了比较隆重的水牛节之外,还有巴希雅斯节、收获节、欧班多生育节。前两个节日同样是庆祝丰收,最后一个是专门为没有子嗣的夫妻求子的节日,同时也是感恩父母养育之情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当地人会穿着华丽的服装,在街上参加游行,载歌载舞,欢乐非常。
  除此之外,菲律宾的地方性节日还有在马尼拉举行的马尼拉日,为了纪念1571年马尼拉的建成;在巴拉扬和巴当卡举行的烤乳猪节,这一天有规模盛大的筵席,几乎是各家各户制作的烤乳猪;在大堡市举行的卡达雅万节,这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只不过庆祝的是水果和兰花的丰收,所以节日当天会有水果、花会的游行活动,是一个香气扑鼻的节日;在三宝颜市举行的三宝颜美丽节,节日时期会有各种表演、展览,是很好的生意契机;巴若尔西内革罗省的面具节,是海边渔民为了祈求减少海难的仪式,后来发展成节日,当地人穿着特色服装,戴着面具,在街上起舞……
  菲律宾人对节日的热爱一定名列前茅,几乎每天都有节日,每天都在欢呼中度过。这也印证了世人对菲律宾人的评价,乐观、热情,能把苦难都变成值得狂欢的节日。
  斗鸡文化
  没有一个国家,对斗鸡是举国成瘾,只有菲律宾。尽管菲律宾的动物爱好者说斗鸡在残害动物,尽管一些学者教授说斗鸡在误导年轻人,让他们觉得动物之间互相残杀,并以此来获取金钱是合情合理的。但斗鸡,就这样一直风靡着。
  隔着笼子,人们紧张地观看着斗鸡比赛。
  ◎无法追溯的斗鸡文化
  斗鸡,可以说是菲律宾的国民活动,就像足球之于巴西,只是前者更加血腥暴力。在斗鸡场上,从来只有你死我活,没有一只战败的雄鸡能活着走出赛场,因为菲律宾人会在斗鸡爪子绑上8~10厘米长的刀片,谁更凶猛,谁的刀就能割断对方的脖子。
  很难为菲律宾的斗鸡文化寻找根源,西班牙人进驻之前,这里就已经盛行斗鸡之风。纵观整个世界,最早出现斗鸡项目的大概是中国,春秋战国的典籍中有斗鸡的记载。应该是从中国传到了亚洲其他国家,然后传到了欧洲。但在鸡爪子上绑刀片,却开创于罗马帝国。一个热衷于看激烈角斗的民族,自然也喜欢这种斗鸡游戏。只是简单的斗鸡实在不够刺激,而且时间过长,所以他们在鸡爪子上绑刀片。
  不管源头在哪,如今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菲律宾一样热爱斗鸡的国家。在菲律宾男人看来,斗鸡是勇气的象征,是成年人无法实现的解决不公与纷争的理想方式。
  ◎胜利的快感
  一场斗鸡赌注,最多的时候可能有几十万美元。这就意味着有人将因此陡然而富,也会有人瞬间倾家荡产。但侥幸心理总让人觉得自己会是赢家,所以斗鸡市场从来不乏赌客和观众。
  在比赛之前,人们要根据参赛公鸡的个头、重量和精神状态来推测谁是赢家,并据此下注。这虽然不是比赛,却是斗鸡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下定离手,有人压了十几美金,有人压了几百美金。比赛开始,两只雄鸡斗志昂扬,它们没有逃跑的意识,只有拼杀的本能。于是常常能够见到赛场上满地鸡毛,两只公鸡气喘吁吁,鲜血直流,但必须坚持到有一方倒下为止。
  一场比赛不过几分钟,却是天堂和地狱之别。
  ◎培养斗鸡的不完全手册
  一只成熟的斗鸡,力量大到可以扑倒一个两岁的男童,可以用爪子或嘴巴击穿一块三合板。它们的身体非常结实,可以说是坚硬,很难受到伤害,双腿非常有力,跳起来可达几米高。和人一样,斗鸡的竞技能力不是天生的,都是经过后天刻苦培训而成。
  培养斗鸡,需要花时间、金钱和精力。斗鸡吃的都是经过精心搭配的农作物和饲料,喝的是牛奶,于是常能听到饲养斗鸡的男人的妻子抱怨,她吃的还没有斗鸡好。为了让斗鸡适应赛场环境,饲养者会在鸡笼里点许多灯,模拟赛场光线;还会录制赛场喧闹的声音放给斗鸡听,让它上场后不惧怕。
  然而再被精心饲养,最后也难逃一死。战胜的斗鸡,伤痕累累,有些已经无法进入下一场比赛,最后被吃掉;战死的斗鸡,自然被饲主做成了烤鸡。所以有人抨击这项活动,说血腥残忍,又在鼓励人们赌博。但不管怎样反对,斗鸡还是这样火热地存在着。
  在随意围成的斗鸡场地里,两只鸡勇猛相斗。
  “太平洋的果盘”
  菲律宾是个热带岛国,每年只有雨季和非雨季之分,终年高温,即便是最凉快的11月至2月,气温也在22c到28c之间。充沛的雨水,加上高温,使得这里的水果多汁、甜腻,而且产量高,价格低廉。这里盛产的水果主要有兰撒果、香蕉、菠萝、菠萝蜜、椰子等,也有一些菲律宾特有的水果,比如酸甜果、金星果等,因此又有“太平洋的果盘”的美誉。如果想跟热带水果进行一次亲密约会,菲律宾一定是不二之选。
  ◎罕见的菲律宾水果
  葡萄一般的兰撒果
  兰撒果在菲律宾属于长销水果,就像苹果在中国,只要想吃,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到。但是最好的兰撒果是在8月,一串串的兰撒果刚刚成熟,从高大的树上摘下,以最快的速度送进市场,十分新鲜。
  兰撒果和龙眼很像,但口感完全不同,至于如何不同,还是您亲自来菲律宾品尝一下吧。
  从外形和大小上看,兰撒果非常像葡萄,一串串成长,但外皮是黄色,又像极了龙眼。真正剥开外皮之后,露出的果肉却跟这两种水果完全不同,那是一瓣一瓣的半透明的白色果肉,酸甜可口。每一瓣里都有小籽,不小心咬破,口腔立马被苦味占领。值得一提的是,兰撒果的表皮内含有一种白色液体,如果不小心将表皮弄破,白色液体会黏在手上,非常难洗掉。所以吃兰撒果,要细心和耐心。
  兰撒果虽然好吃,但不能多食,因为它性湿热,对脾胃不好的人来说,20颗以内为最佳。
  菲律宾的新鲜水果随处可见,来这里,不吃水果,怎么可以?
  香蕉中的皇帝,帝王蕉
  帝王蕉的名字虽然霸气十足,但个头很小,大概只有10厘米左右,体型完全输给了中国常见的大香蕉。然而一旦入口就会发现,帝王蕉真正的帝王之气不在“皮”,而在“骨”。帝王蕉皮薄肉厚,入口清香甘甜,非常绵软,不用费力咀嚼,很快就融化在口腔。并且香气四溢,从持香蕉的手指,到口腔,香气一路散布,挥之不去。
  更重要的是,帝王蕉的营养是所有香蕉中最丰富的,每100克含有1.2克蛋白质、0.6克脂肪、20克碳水化合物,以及泛酸成分、多种维生素。泛酸成分是一种可以减轻压力和忧郁的物质,所以帝王蕉又有极好的镇定效用。
  星苹果乐园
  星苹果,star apple,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美国的产物。事实上,它来自热带国家,盛产于马来群岛,是菲律宾常见的水果之一。
  星苹果长得类似苹果,但表皮呈绿色或紫色,将其横切,会发现果核的横截面非常像散出光芒的星星——果肉从果心向外放射。星苹果的口感跟苹果没有一点关系,带有热带水果惯有的甜腻,而且汁液是乳白色,所以又被称为牛奶果。
  红毛榴梿
  guyabano,国内称为红毛榴梿。长相酷似榴梿,但属于番荔枝科,跟榴梿没有一点关系。果肉呈白色,非常甜,细细品咂有奶油的香味。
  菲律宾水果超市里,帝王蕉更是必不可少。
  红毛榴梿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1和b2、钾和膳食纤维,而且胆固醇含量极低。它对尿道炎、肝脏疾病有比较好的辅助治疗的效果。除此之外,用红毛榴梿的叶子熬成的汤水,外敷可以缓解皮肤病,比如湿疹,并可以缓解风湿病带来的疼痛和肿胀、缓解皮肤炎症,还有驱蚊、杀虫的作用。而且医学研究表明,红毛榴梿叶子中含有抗击癌症的物质,一些著名的医学机构正在尝试提取,有希望成为新的杀死癌细胞的药物。
  除了这些有特色的水果外,菲律宾盛产的杧果、椰子、山竹、西瓜、红毛丹、菠萝、菠萝蜜等,也是屡见不鲜。但值得一提的是,菲律宾的杧果占世界杧果总产量的4%,是菲律宾的经济产业支柱之一。
  ◎水果干的天堂
  菲律宾既然盛产水果,那也便是水果干的天堂。杧果干、菠萝干、香蕉干、榴梿干……菲律宾人把能脱水的水果都制成水果干。
  热带水果虽然多,但很多水果周期很短,比如榴梿,成熟期只有2月至3个月。为了能随时吃到口感正宗的水果,菲律宾人便将它们制成水果干。制作方法,最先是晒干或阴干,现在则有了急冻技术,可以在-45c的低温中将新鲜水果瞬间冷冻,然后在真空中干燥,保留了最完整的口感和营养。而且水果干比新鲜水果更容易保存和携带。
  大多人认为水果干没有营养,而且添加了防腐剂,武断地将其划入垃圾食品的行列。事实上,少量食用水果干,并相应减少主食,是对身体非常有益的。
  许多水果干连皮一起制成,这就保证了果皮里的膳食纤维可以被食用和吸收,而不是像新鲜水果那样剥皮食用。
  新鲜水果中含有的蛋白酶和单宁类物质,对于消化不良的人来说是一种摧残——它们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变成水果干后,蛋白酶活力减弱,单宁物质聚合,对消化道的刺激减弱,非常适合平常消化不良的年老体弱者食用。
  尽管变成水果干后,新鲜水果中的维生素c遭到破坏,但镁、铁、钾等矿物质却水分消失而被浓缩保留。所以水果干的矿物质含量比新鲜水果要高。
  当然,失去新鲜的水果干的确有营养在疯狂流失,但其中最令女性喜爱的抗氧化成分却依旧存在。特别是对那些红色、紫黑色、蓝色的水果来说,脱水之后的花青素类抗氧化物质被浓缩,抗氧化效果反而更好。想通过水果来减缓衰老,水果干是不错的选择。
  把吃不完的水果做成果干,这是最传统的保存食物方法,而如今,更是能让世界各地的人品尝到菲律宾美食的最方便方法。
  水果干中的糖分比人工糖更有营养。在做饭、煮菜时,可以用水果干来替代砂糖,不仅增加了菜所需要的甜度和口感,也更健康。比如很多人喜欢喝甜豆浆,可以在打制豆浆时加入水果干,不仅有甜度,还有水果的香味;吃面包时用水果干替代果酱,告别人工甜剂,来一场舌尖上的革命。
  既然说到了糖分,自然生出另一种担心:水果干糖分高,会升高血糖。然而大量的实验证明,水果干在血糖升高方面的表现,还不如大米饭来得快。当然,这是在水果干没有被加热的情况下。所以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血糖低的情况下,可以食用少量水果干,同时减少主食摄入,可以帮助血糖慢慢回升。不少类似葡萄干、提子干的水果干,还有控制血压的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疯狂食用水果干,并用其完全替代新鲜水果。水果干的热量还是令人瞠目的,所以在量方面要非常小心,每天吃15克左右就可以,而且要同时缩减主食的摄入量,防止碳水化合物过量。
  菲律宾人在食用水果干方面非常小心,包装兜售时,一包重量在100克左右,方便做到控制摄入量。
  “生命之树”椰子
  早在西班牙人统治菲律宾之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在种植椰子树。他们经过与椰子天长日久的相处,发现椰子有许多功能,除了可以吃喝之外,还能做成房子,做成纸张,做成衣服,做成扫帚,椰油还可以美容护肤……几乎包揽了所有日常用品。所以他们开始大面积种植椰子,并以此出口国外。就这样,椰子成为关系着菲律宾人生活命脉的作物,因此有了“生命之树”的称号。
  椰子树是菲律宾的“生命之树”,全国有1/3的人口靠椰子和椰子制品为生。
  ◎椰子的王国
  菲律宾人时常说,椰子树是他们的“生命之树”。这一点都不夸张,菲律宾有六种主要的经济农作物,其中之一就是椰子;全国有1/3的人口靠椰子和椰子制品为生;全国耕地面积的20%都在种植椰子;菲律宾椰子品种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1/3……
  种植椰子,自然是因为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更适合椰子的生长。但发展椰子的各种用途,却需要智慧。如果你问菲律宾人,椰子有什么用?他们会告诉你,椰树可以盖房子、做家具;椰子汁清凉解暑;椰子肉含油量80%,榨干油的椰子渣滓可以喂牛马;椰子壳可以用来做餐具,壳上的纤维可以做绳子、做渔网、做风帆。除此之外,椰树还能做纸、地垫和地毯,甚至是做成衣服。当地有句俗话:“天上的星星有多少,椰树的用处就有多少。”
  如今椰子不光有这些用途,它还能成为马尼拉的地标建筑。就在马尼拉国际会议中心附近,建筑家用椰子建造了一座椰子宫,也被称为椰子博物馆。
  椰子宫,不是一个噱头,而是实实在在以椰树、椰子为材料的建筑物,前后共用了2000棵树龄在70年以上的椰树。它的房顶是椰木板,它的立柱是椰树干,砌墙的砖是椰壳纤维和水泥的混合物,它的大门上有4000块椰壳片,每一间厅堂里都有椰树做成的家具,就连灯具都是椰壳雕琢而成。
  最特别的,是餐厅内的一张餐桌,它长11米,一共镶嵌着4.7万块椰壳碎片。还有一座高达2米的落地钟,钟体、钟面的数字、指针都是用椰子树和椰子壳打磨而成,是椰子宫里最珍贵的展品。最重要的是,这座椰子钟非常准时,整点报时的时候,会响起清脆的椰壳相互撞击的声音。
  在椰子宫周围,还有近200棵椰树。每到旅游旺季,就有人来专门表演摘椰子,并让游人免费品尝。
  ◎椰子的功效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椰子的果肉和汁液有生津利尿、补虚壮体、消暑解渴的作用,对于经常口干和心脏病水肿的人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椰子壳入药,有治疗皮癣、毒疮、止痒的作用。而椰子果肉中的油脂又被公认为最健康的食用油,是许多专家建议和提倡的家用食用油。
  从西方医学的理论出发,椰子汁和椰肉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利于人体吸收的糖分,以及钙、铁、钾、镁、钠、磷等矿物质。如此有营养,也称得上是“生命之树”。
  椰子可以说浑身都是宝,椰肉可以做菜,椰汁可以喝,连椰壳也可以做成工艺品。
  街头的“吉普尼”
  据说,吉普尼可以跟巴基斯坦的艺术车相提并论。这要真的见识过吉普尼的华丽才能相信。吉普尼,战争留下的老爷车,经过能工巧匠的改造,成了菲律宾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有炫酷的车型,绚丽的外表,个性十足,似乎坐在上面,就是电影画面里的主人公。
  ◎它是战争的“遗物”
  走在菲律宾的街头,最受瞩目的交通工具不是名车,而是花花绿绿的吉普尼。它像极了吉普车,却要比吉普庞大许多,也更美丽——车身布满鲜艳的涂鸦,绝对个性和与众不同。人们说它是世界上最华丽的公交车,这是无可厚非的。
  菲律宾街头独特的吉普尼
  不过这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大家伙”,原本是战争的“遗物”。二战结束后,美军撤出菲律宾,临行时把带不走的吉普车都或送或卖给了当地人。当时的菲律宾因战争而失去了大部分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变得非常困难,有这样的吉普车,无疑带来了许多方便。有些聪明人从中嗅到了商机,将吉普车改造得更宽敞、更华丽,出门载客。很快,大量的吉普车争相效仿,街头出现了许多改造的大吉普,为了区分彼此,它们开始在车身上涂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就这样,吉普尼(jeepney)诞生了,它是吉普(jeep)和吉特尼(jitneuy合乘出租车)的结合。
  吉普尼越来越多,它们虽然是私人行为,却替政府改善了公共交通的困境,于是政府不仅没有禁止,反而出台了相关政策,用以规范吉普尼的收费和行程。
  不仅是在都市,即使在乡间的小路上,也有吉普尼的身影。
  ◎改造吉普尼
  起初对吉普尼的改造,只是加个金属顶,增加几个座位。随着经济的复苏,吉普尼的体积随之增大,也不再是单独的座位,而是改成两排长椅,乘客相对而坐,看着对面的风景。更有一些有创意的人,把车身涂鸦视为街头艺术,尽情地在上面喷洒自己的想法,甚至帮别人做广告。于是今天的吉普尼,就是可以移动的涂鸦墙。而开车的司机,也不单单是为了谋生的穷人,还有部分财力雄厚的年轻人,他们把吉普尼当成了个性的宣泄。当然,他们的吉普尼是私家车,不用来载客。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穿梭在菲律宾街头的吉普尼,早已不是美国生产的大吉普,而是菲律宾独立生产,部分零件从日本进口。显然,吉普尼改善的不仅是交通,还有经济。
  但今天的吉普尼遭到了质疑,人们认为它不够环保,又非常浪费,据统计,一辆16座的吉普尼消耗的燃料相当于一辆54座的空调巴士。政府也在为此头疼,他们一方面想保留吉普尼这种特殊文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了环保而考虑限制吉普尼的使用。目前除了继续改造吉普尼,让它更环保之外,没有别的方法。
  人们很担心,有一天,吉普尼会不会从街头消失。政府为了安抚民众,也为了保护文化,特地创办了一些主题公园,将吉普尼放在里面。而且还特设了一些固定线路和固定用途,专供吉普尼,比如景点车、校车。开车的司机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混乱,必须持有吉普尼的专属驾照才可以上路。
  菲佣:世界最专业的保姆
  菲律宾约有1000万人在海外做工,其中菲佣占30%,已经是菲律宾的经济支柱之一,所以她们在本土非常受尊重。目前菲佣最主要的市场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比起香港和新加坡,中国大陆给予菲佣的薪资和尊重都是最好的,所以近几年来中国大陆的菲佣人数激增。
  ◎从香港到内地
  在香港的皇后像广场,每天都有菲律宾女人在这里等着工作的机会。
  起初菲佣这个词对于内地人来说,多半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剧里的某个龙套角色。的确,菲佣出现在中国,最先是在香港。20世纪70年代,香港出现第一批菲佣,大概50人,专门为在港工作生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服务。20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市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家庭也需要更多的收入,香港妇女步入社会工作,家务便给了廉价又勤快的菲佣。2001年,香港的菲佣人数达到顶峰,大概有15.5万人。
  大量菲佣涌入,造成家政市场的拥挤,菲佣的待遇很难提高,大概维持在每月4000~5000港币。不过对于大部分菲佣来说,这个月薪已经非常满意,因为香港最昂贵的花费已经解决了,那就是住宿。
  香港寸土寸金,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妇大概只能住得起60平方米的房子,再生两三个孩子,空间就越发狭小。所以菲佣能找到雇主,有地方住,已经非常满足,每个月的薪水能存下大半。但也是因为空间小,很多菲佣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些豪宅雇主,觉得单独给菲佣一间房非常不划算,就在客厅鞋柜旁边搭一张床,当作菲佣的卧室。每晚跟鞋相拥而睡,不仅是辛酸,更是受辱。所以很多菲佣出走香港,到大陆来寻求生机。
  大陆出现菲佣,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最早一批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菲佣一向以专业和敬业闻名世界,是菲律宾家政行业的一张名片。而大陆的家政市场恰好缺少专业保姆,于是雇佣菲佣,似乎成了必然趋势。而且菲佣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英语口语流利,这也是大陆雇主看中的条件之一。不少大陆人愿意出不错的价钱雇佣菲佣,不仅家务有人打理,就连孩子上英语课的钱也省了。
  菲佣在大陆的待遇相对好一些,月薪在3000~6000元,而且周日可以休假。很多菲佣跟自己的同伴在外合租房子,不需要跟雇主住在一起,时间和活动更加灵活。
  ◎菲佣是需要培训上岗的
  菲佣虽然是保姆,但上岗资格非常严谨,她们都是中专以上学历,甚至有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大学生,不少菲佣还持有医师、护士、教师执照。在上岗之前,她们要统一接受技能培训和语言文化培训。技能培训包括如何使用家用电器,如何清洗和熨烫不同面料的衣物,如何让房间更有秩序,如何根据雇主口味烹调食物,如何照顾老人和儿童。语言文化培训包括英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中国普通话、广东话,要求记住常用语,比如食材、价格、时间、问候、电器名称等。只有培训过关,才能进入家政市场。
  因为专业,也因为输出率高,菲佣在菲律宾的地位非常高。菲律宾的主要国际机场,都有为她们专门设置的出入海关的通道。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甚至会为回国探亲的菲佣在机场铺设红毯,大肆欢迎,有时会有总统亲自接见。这并不奇怪,菲佣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外籍保姆,但对于菲律宾人来说,她们却是在海外创收、拉升本国经济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