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蚩尤遗脉
作者:
细雨无商 更新:2021-04-01 01:56 字数:2205
了悟沿着一条山路行走,在其身后的一根树枝上,星光微闪,一道人影凭空出现。此人一身黑袍,身形消瘦,脸色泛红,只见右手轻举,一股若有若无的微风在其手掌附近缭绕。
蓦地在其面前的一根树枝上,另一道人影凭空出现,此人身着绛色长袍,身形壮硕,脸如重枣。二人同时注释着对方,口不言词,眼不起波,如两峰对峙,黑袍者手掌附近的微风渐渐消失。
待得了悟走远后,黑袍者道:“蚩尤一脉的隐身功法‘山岳潜形’!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阁下来自蚩尤旗吧?”
绛袍者道:“在下正是蚩尤旗的屠卓。你刚才使用的隐身功法乃是阴阳家的‘日星隐曜’。你便是阴阳家的长老吧?”
黑袍者道:“在下正是阴阳家的澹台北辰,屠先生为何会出现在此处?”
屠卓道:“澹台先生是打算杀了了悟吗?”
澹台北辰道:“正是,难道屠先生会阻拦我杀一个比丘吗?”
屠卓道:“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我们蚩尤旗早已有灭佛之心,澹台先生欲除了悟,屠某又怎会阻拦?不过,你要杀他的原因,应该和赵谦有关吧?”
澹台北辰道:“告诉你也无妨,我们打算利用赵谦挑拨道教和佛教的关系。”
屠卓道:“哦,愿闻其详。”
澹台北辰道:“赵谦身边的女子,名为诸葛清岚,乃是道家隐宗长老诸葛渊的爱女,也是道教隐宗长老廖朗的得意弟子。而赵谦年少之时,曾被佛门比丘灭门,如果此时再被比丘冤枉,定会对佛教恨之入骨。如其与比丘交手,不幸死在比丘手中,诸葛清岚定会为其报仇,倘若其再有什么三长两短,道家隐宗与道教隐宗定不会善罢甘休。这些年,我们也暗中挑拨了天师道和佛教的关系,到时候冲突爆发,势必会天下大乱,我们阴阳家就可趁机浑水摸鱼。”
屠卓道:“你们果然在崔浩身边安排了卧底,对赵谦这个翰墨门的普通弟子都了若指掌。不过,为何你们不直接对诸葛清岚下手,而是选择对赵谦下手?”
澹台北辰眉头一皱,道:“这一点屠先生应该清楚的很吧,若是诸葛渊单枪匹马杀入蚩尤旗总坛,你们也吃不消吧?”
屠卓道:“说的也是,你们想让赵谦被佛门比丘冤枉,结果被了悟搅和了,就打算将其灭口。”
澹台北辰道:“正是,只不过,我很好奇,你为何要救了悟?”
屠卓道:“澹台先生对昊天寺了解多少?”
澹台北辰道:“昊天寺倒颇有些奇怪,其掌门慧安的身份也颇有些隐秘,我们阴阳家一直试图探其深浅,却并未得到什么可靠线索。”
屠卓暗道:“看来他并未对我明言。”便道:“在没有查清楚的情况下,贸然出手,是否合适?”
澹台北辰道:“不清楚又何妨,只要是比丘,就该杀。”
屠卓道:“但是此时还不是激化佛道矛盾的最好时机。”
澹台北辰道:“为何?”
屠卓道:“冀州有一个教派,名为尊火教,此教发展迅速,若佛道相争,会被他们渔翁得利。”
澹台北辰道:“冀州被胡人毁坏的极其严重,文化早已荡然无存,在此地蛊惑人心,发展教义,再容易不过。也罢,等先灭了尊火教,再对付佛教不迟。”
屠卓道:“若是儒家和你们一样知晓利弊,估计中原也就不会百年动荡了。”屠卓此言含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晋朝司马氏无能,也不能怪罪儒家。
澹台北辰道:“孔子篡改《尚书》,令先祖蚩尤被儒家抹黑,你们现在似乎还对他们忿忿不平。”
蚩尤与黄帝、炎帝并称华夏文明的三大始祖。《逸周书》、《山海经》、《庄子》、《管子》、《韩非子》等书对蚩尤的评价都相对客观,蚩尤形象被扭曲,最早出自孔子的《尚书》。《尚书》即为上古之书,是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其中的《吕刑》篇应该是最早记载蚩尤事迹的宝典。其中对蚩尤的评价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姦宄夺攘矫虔。”这一评论,对蚩尤的形象影响极大,《易纬是类谋》、《史记·五帝本纪》、《周书·吕刑》等均受到此评价影响。
屠卓冷声道:“春秋笔法罢了,儒家之人,最善无耻之行。老子传六经于孔子,孔子胡乱篡改删减,便成儒家典籍,而后儒家数典忘祖,竟然以老子为异端,诋毁不遗余力,酿成大祸,佛教趁机携五胡侵入中原,中原之存亡,仅在一线之间。由此可见儒家恬不知耻、腼颜天壤。”
澹台北辰道:“魏晋时期,黄老道家亡于这春秋笔法之下,而贵派蚩尤旗却只是受损罢了,可见实力非凡。不过现在看来,儒家厚颜无耻,蚩尤旗倒是雅量非常,并未对儒家出手,在下倒是佩服的很啊。”
澹台北辰道:“道家现在刚刚复苏,他们以德报怨,不跟儒家计较,而我们蚩尤旗可不会,之前由于战乱,又被蜀中八部牵制,无暇与儒家内耗,但现在不同了。”语气平淡,但杀气凛然。
澹台北辰微微一笑,道:“看在贵派的金面上,此次我就先不挑拨佛道关系了。告辞。”语毕,身形原地消失。
屠卓看着澹台北辰原先站立之地,暗道:“他表面上似是挑拨我们与儒家的关系,但应该并非如此简单,我故意对儒家显露敌意,不知能否让其相信。”
赵谦二人来到长安,见关中沃野千里,四面环山,不禁感慨:“虽说关中经历战乱,大不如前,但相比其他地区,仍好上不少。”
诸葛清岚也道:“此时天下常发生旱灾,但这里却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呈一片祥和之象。”
赵谦道:“自晋朝开始,此地胡人已占一半,经过百年血战,汉人定然更加稀少,蠢蠢欲动之人,只怕数不胜数。”
诸葛清岚道:“这便是你来此地的原因吧。”
赵谦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