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痴傻对手
作者:七甲兵      更新:2021-04-02 19:44      字数:3193
  李国英这个不知道变通的家伙是个只会打呆仗的榆木脑袋,徐恩盛则是个纸上谈兵的怂包,金声桓根本就羞与这样的货色为伍。
  黄州之战,并不能说明火器兵多么强悍,只能说明李、徐二人太烂。
  当初要是由我去打黄州之战,一定能把大旗军打的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这并非的盲目的自信,因为金声桓确实有这样的本钱。
  掌管着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一支重型骑兵,就是金声桓最大的资本和骄傲。
  在老子的铁甲重骑面前,不管什么样的火器都只能当烧火棍使唤?
  当年李闯的“墙式骑兵冲锋”够犀利了吧?还不是被老子打了个人仰马翻?仅着轻甲的火铳兵遇上我的铁甲重骑,根本就只有送死的份儿!
  湖口到九江,直线距离只有八十里,旦夕之间即可到达。两军又是相向而行,相当于把路程缩短了一半。在这样的战场上,如此近的距离已经相当于是脸贴着脸了。
  在这样的距离上,根本就不存在使用阴谋诡计的说法,不管是战术迂回还是分兵合击,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根本就来不及施展。
  从一开始,双方就进入了彼此的侦测范围,敌我之间的侦骑斥候进行了一次短暂而又激烈的截杀之后,就全都很默契的偃旗息鼓——因为已经没有了继续截杀的必要。
  这样的战场,这样的距离,注定就是一场生铁撞顽石的生死大战,纯粹就是硬碰硬的架势。
  在两军相遇之间,金声桓耍了一点滑头:故意压住行军速度,以期在自己选定的地带与敌交战。
  湖口到九江之间的距离虽短,但却湖泊密布水网纵横,非常不利于大军展开。所以金声桓才没有一味的催促队伍前进,而是专门选定了一个视野开阔之地,这一带的地形对自己最有利。
  拥有多出对手两倍的兵力,而且是在自己选定的战场上以逸待劳,金声桓信心满满。
  此战必胜!
  象以往那样,金声桓把最精锐的重装骑兵排在正面稍微靠前的位置上,后面垫着数量庞大的步兵,两翼靠的非常紧凑且微微向前突出,这是一个经典的内弯残月阵型。
  “披甲!”
  一声令下,辅兵们纷纷上前,把背负的沉重铠甲解下来,帮助骑兵披挂在身,同时给战马披上了通体的马铠。
  “上马!”
  这样的载具骑兵,光是两层铠甲就重达七十多斤,虽然防御力极强但却异常笨拙,所以每一个骑手都配备了至少两个辅兵,若是没有辅兵的搀扶和帮助,连最基本的上马动作都很困难。
  “持枪!”
  在辅兵的帮助下,骑兵们抄起了一丈六尺长的骑枪。
  这样的骑枪比大旗军常用的大扎枪足足大出了两个号码,不仅枪身更长而且更加沉重,只能借助腰力用胳膊夹着使用,看起来就好像抱着一根硕大的旗杆。
  这玩意虽然沉重笨拙,但却异常勇猛,在战马自身速度的加持下,可以直接贯穿披甲目标,是冲锋陷阵的利器。
  “准备!”
  随着金声桓的一声令下,骑兵并没有快速前冲,反而是缓缓后退,一直退到了斜坡的顶端!
  骑兵的战斗力其实就是冲击力,和速度成正比,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借助地形的天然坡度,为骑兵加速,这是金声桓专门选定的地形。
  两千多骑兵,按照纵队排列,一个个全都披着黑铁战甲戴秃顶的生铁盔,面罩放下之后只露出一双眼睛,简直就是武装到了牙齿。除此之外,每一匹战马都罩上了连体的马铠,战马的前胸还专门用没有经过鞣制的生牛皮作为防护,防止战马受到箭矢类的伤害。
  在整个明清交替之际,这样的重型装具骑兵不敢说独此一家,但也绝对是屈指可数了。
  两千多重装骑兵列队完毕,黑压压的一大片,仿佛一堵坚固的墙壁,颇有几分惊心动魄的威势。
  凝重、沉稳,仿佛山岳一般巍然不动。
  虽然敌我双方都已经进入了彼此的视野范围,但金声桓却并没有急于冲杀,而是下了一个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的命令:命令前突的两翼射杀仓皇逃窜的湖口败兵。
  从湖口方向逃出来的部分败兵,被学生们一路穷追猛打,早已跑的筋疲力尽,好不容易才看到己方的援兵,就会本能的朝着这边靠拢过来。
  但金声桓给他们的不是保护和遮蔽,而是一阵密集的箭雨。
  一阵箭雨过后,败兵们死伤惨重,留下满地尸体,不顾一切的朝着两侧散逃。
  毫不留情的射杀自己人,看起来有些残酷,但却一点都不稀奇,而且绝对正确:若是不射杀他们,这些败兵就会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靠拢过来,到时候自己的队形就会被冲散,对手也很有可能借机直接冲过来。
  用残酷的杀戮让败兵们朝着两侧散开之后,敌我之间已经没有了任何阻碍,彻底呈现在对方的视野之中。
  能够在不都一个昼夜的时间之内打崩湖口驻军并且迅速突进到了这里,原以为的多么强悍的精兵猛将,亲眼看到对手之后,金声桓却大失所望。
  对手的兵力并不算多,粗略的估计也就是几千人的样子而已,看起来和当年的闯军有些相似:紧凑的队形还算整齐,从远处看这些戴着大檐军帽的明军和戴着方笠的闯军非常相像,而且仅披轻甲,只是把蓝褂黑裤换成了通体的黑色军装。除此之外,最大的差异就是这支军队使用火铳而不是枪矛。
  对于曾经几度和闯军对战的金声桓而言,面对这样的军队很有几分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受。
  但是,眼前的明军显然没有闯军更有经验,至少闯军最大怎么应对可怕的重装骑兵。
  重型装具骑兵虽然犀利威猛,但却并非天下无敌,当年的闯军就曾经研究出很多种对付重装骑兵的方法。
  用骑兵对付骑兵,这是最简单的办法:直接利用同样的重装骑兵对抗,相互厮杀,这是最粗暴也最行之有效的战术。如果没有重装骑兵的话,就充分发挥轻骑兵机动灵活的优势,极力牵引拉扯重骑兵,然后找机会一点一点的磨死对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筝战术。
  在没有骑兵或者骑兵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若是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形,还可以人工设置障碍物,迟滞骑兵的速度是以步战骑的不二法则,最经典就是战术就是当年戚继光的车兵大阵,同样可以对付这样的重装骑兵。
  若是以上的条件全都不具备,就只能利用步兵的数量优势,用人命硬填了——当年闯军当中的刘宗敏就用过这一招。
  有这么多对付重装骑兵的方法,但眼前的对手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首先,对手没有成规模的骑兵,无法与重装骑兵直接对抗。而且对手没有或者根本就不准备制造出人工障碍物来迟滞骑兵的速度,甚至对手的兵力太少,根本就不足以形成用人命硬填的架势。而是始终保持着一成不变的速度,不紧不慢的压了上来。
  没有任何犹豫,金声桓直接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在最有利于骑兵冲杀的开阔地形中,直接用步兵对抗骑兵,只能说明对手的脑袋有问题。湖口军竟然被这样的傻子队伍击败,真是蠢的可以!
  “我们的对手一定是个傻子!”收起单筒望远镜之后,张三娃嘟囔了一句:“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对手呢?真是便宜了郎太平那小子!”
  四千学生兵当中,并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指挥官”,如郎太平和张三娃这样的统兵人物,仅仅只是几个名义上的“指挥者”之一。
  大军无主,没有具体到人的最高将领,这简直就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群龙无首么?
  这个外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恰恰就是这四千学生兵的状态。
  因为他们不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指挥者,他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执行。
  按照早就制定好的战术安排打仗,这就是他们的使命。
  这次西征的胜负成败,仅仅只需要对校长李吴山本人负责,而李吴山根本就不在这里,不参与具体的指挥,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作战方案。
  仅此而已。
  剩下的就看他们的自由发挥了。
  早在两年多之前,张三娃和他的同学们就曾经受过李吴山的军事素质养成教育,知道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这样的重型装具骑兵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现如今唯一的用途是充当仪仗队。
  这么一个老掉牙的东西,竟然敢于直冲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武力,难道他们的指挥官连一点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没有吗?
  望着风驰电掣冲击过来的重装骑兵,张三娃的目光和神态非常值得玩味,没有丝毫紧张或者是兴奋,甚至没有喜怒。就好像是个拎着开水壶的淘气孩子看着脚下一群密密麻麻的蚂蚁:平静中略略的带着一丝恶作剧得逞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