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你老了
作者:
七甲兵 更新:2021-04-02 19:44 字数:4289
太阳出来了,洒下万道金光,给雄伟的金陵蒙上了一层亮闪闪的轮廓,仿佛梦幻之中的天国神都。
武英殿上,复隆皇帝高居御座之上,气色好的出奇,颇有几分英明神武的君王气概,连讲话的声音都变得异常洪亮:
“黄石已重新归我大明版图,着内阁拟一份嘉奖文书即刻明发……”
瞬间克服九江,兵不血刃占领黄石,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立刻就让复隆皇帝有了底气,真正体会到帝王的尊严。
若是所有的这些个战果是朝廷上下协力同心的结果,还好说一点,偏偏整个攻略湖广的计划都是皇帝“一手操办”,事先还对群臣保密,愈发显得皇帝本人英明神武。
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程园毕、黄宏东等四位内阁大臣全都脸色晦暗,装模作样的说了几句“王师威武”“光复湖广指日可待”的场面话之后就集体陷入了沉默。
事情是明摆着的,当初李吴山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就没有通过朝廷,而是自行其是,虽然当初大家都没有说什么,心中却早把李吴山当成了跋扈嚣张的权臣。
这样的军国大事竟然不通过内阁,不给部堂知道,还刻意隐瞒这个朝廷,用既成事实逼迫朝廷承认,这已违反了基本的政治体制,早就招致很多人的不满。程园毕等内阁大臣虽然在事实上不得不接受,但却未尝没有秋后算账的小心思。
现在可好,连皇帝本人都参与进来了,和李吴山一起把整个内阁一脚踢开,难不成还能算皇帝的“秋后账”?
自洪武太祖皇帝开国之后,又经历了成祖皇帝的永乐朝,履行着相权的内阁才是真正的国家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这种最基本的政治架构已沿袭了两百多年,现如今打破了君权和内阁之间的平衡,等于是把整个内阁都架空了,内阁大臣们要是能高兴得起来那才活见鬼了呢。
虽然现在的内阁依旧有很大的权利,但是在西征这个事情上,却已经沦为草拟嘉奖令的秘书机构了。
复隆皇帝当然能够理解内阁老臣们的心思,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因此暗暗得意:作为一个少年天子,自从甲申国变崇祯皇帝殉国以后,时时事事都在一众老臣的卵翼之下,事实上并不能做出太多主张,而是一个精神偶像般的摆设。
没有那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会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即便是在明明知道这些老臣都是公忠体国之人,依旧非常的心不甘情不愿。
把所有的权利都归于帝王一身,才能建立宏图伟业,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能让一众的老臣吃瘪,能够用一连串的胜利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对于这个结果复隆皇帝是非常满意的。
“兵不血刃克服黄石,固然是我大明王师兵威无双吓破了伪王阿济格的狗胆,却也不能不看到其中的利害……”就好像是一个身经百战目光敏锐的前敌总指挥一样,复隆皇帝对着殿下的文臣武将侃侃而谈:“伪王阿济格放弃黄石改走陆路,朝武昌方向撤退,这份当机立断的决绝就比当年的多铎要高明的多,却也不过是以空间争取时间的老旧伎俩,雕虫小技不值一提……”
阿济格直接放弃了黄石和半条长江航线,其实是以退为进的战略,真正的核心就是用空间争取时间,为固守武昌做打算。这种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核心战略皇帝本人是看不出来的,他所说的这一套不过是截取了李吴山奏报之上的原话,却更更加凸显圣明天子的敏锐洞察力,愈发显得“万岁圣明如炬”“明察秋毫”。
“拟旨,调黄得功部沿江而进驰援湖广。”
“再拟旨,令郎大洪部尽快扫平当面之敌,与忠勇公合兵一处齐攻武昌……”
“再拟一道明旨宣示四方,湖广、河南、川蜀等各地贼军残部,只要是抗清者,前事既往不咎,若有为国出力者,朕亦视为忠义肱股之士,必不吝高封厚赏……”
在一片“万岁圣明”的唱诵声中,内阁大臣的脸色愈发难看了。
他李吴山甩开内阁本就犯了众怒,现在皇帝居然步了李吴山的后尘,同样把内阁一脚踢开直接下达命令,甚至没有在事先和内阁成员商议一下就这么干了,这是一个对内阁非常不利的信号。
虽然心中万般不愿,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几位内阁重臣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上来。
因为整个西征计划完全就是李吴山的首尾,皇帝还不停的出面给他背书,试图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明明知道这种做法违反了政治体制,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湖广的战事应该怎么打,甚至连最基本的善后事宜都无从着手,完全就是多说多错不说不错的局面。
把西北方向上黄得功的水军调去打湖广,这么大的事情皇帝一个人就“乾纲独断”“圣意天裁”了,还可以说黄得功是番外之臣,是外戚头子,由皇帝本人直接调动是为了方便快捷。但“赦免贼罪”可是关系到天下根本的大事,竟然连一点商量的意思都没有,皇帝就直截了当的自己做主了,这就有些过分了……非常过分!
大明朝就是亡于贼手啊,大行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那是被闯贼逼死的呀,怎能这轻易的就“赦免贼罪”了呢?
“咳……”故意发出一声轻咳之后,程园毕终于站了出来:“臣以为赦免贼罪一事,还需从长计议……”
以前赦免大红狼、廉金斗等人的罪行,把他们的军队招到王师的阵营当中,那是出于最迫切的现实需要,是不得不为的事情。现如今的局势已逐渐安稳,怎能一道旨意就赦免了他们呢?
“此赦免之举同样是出于最现实的需要,是为大局考虑。”以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少年以罕见的强硬否定了程园毕的说法,并且说出一大套合情合理的说法:“湖广之胜,重在一个速字,我王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强敌,看起来局势一片大好,实则是敌强我弱,本无力占据湖广腹心之地……”
这句话说的太对了。
不论李吴山的攻势如何凶猛,也不管战场上的形势是怎样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从大局来看,湖广的局面依旧是敌强我弱。
仅凭李吴山的那点人马,就算是再把黄得功填进去,也不足实现对湖广的有效占领。若是阿济格稳住了武昌,必然会有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洪承畴十几万大军就在江北,随时都有可能渡江南下,必须尽快解决湖广问题,否则就一定会出现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湖广之战,最要紧的就是一个“快”字。仅仅凭借少量精锐肯定不行,必须让陷入低潮的闯军和张大贼的西军残部再次活跃起来。
利用李吴山的少量精锐在摧破关键节点,然后由大量散落各地的闯军残部分兵占领,这才是底定湖广的关键。
“程首辅,朕问你。”作为程园毕的学生,复隆皇帝的神情就好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就算是忠勇公克复武昌,他能把主力用来占领武昌吗?若如此的话,江北的洪承畴趁虚而入,该当如何应对?”
程园毕哑口无言。
能让身为内阁首辅的老师吃瘪,复隆皇帝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在程园毕的身上找回了帝王应有的尊严,就愈发的得意起来:“程首辅之顾虑,固然是老成谋国,终究是有些迂了,战事如火如电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怎容得按部就班慢慢梳理?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程首辅再好好想想吧……”
皇帝本人的这一番虽然婉转,但却说的极不客气,就差直接说出那句“你已经老了,不能再适应瞬息万变的局势了”这句要命的话来。
所有这些对于战场形势和战略大局的分析,完全就是出于李吴山的奏报书文,却被皇帝直接引用……
这些深谙大局的战略分析和预判,完全就是李吴山的意思,只不过是借助皇帝之口说出来而已。其实不光是这些,就连刚才那三道圣旨,同样是出于李吴山之手。
作为帝师,还是内阁首辅大臣,程园毕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个“天子学生”到底有多大本事。要是说从谏入流性情和顺,那是绝对的,但要说起这军国大事,这位天子学生真的是个门外汉,所有的这些必然就是李吴山意志的体现。
“臣……老臣也想问万岁一句,这些真是万岁的本意吗?还是忠勇公的意志?”
听了这话,皇帝顿时怒火万丈,若不是顾虑到程园毕的老资格和首辅大臣的身份,必然会当堂发作。强行按捺住心头怒火,故意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神态,拿捏着帝王的从容气度反问了一句:“忠勇公的奏报之中确实提起过这些,朕深以为然。程首辅认为有什么不妥么?”
“军国大事,终究不能任凭外臣拿捏……”
“那你以为应该由谁来拿捏?应该由谁来做主?”
不同从李吴山的意思听谁的?听你们这些部堂高官的吗?那还是由着你们拿捏?难道这大明朝的江山我这个皇帝就不能做主了?
皇帝的语气当中表达出了明显的怒意,所有人都听出来了。
关键时刻,作为内阁次辅的黄宏东本想给首辅大人帮腔,最终却缩了回去,继续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在大明朝的历史上,怼皇帝一点都不稀奇,一个区区的七品御史就敢于直接和皇帝硬怼,还能落下“直言敢谏”的美名。当年的嘉靖皇帝何等强势,却被海刚峰怼的踢了桌子,却不能真的拿海瑞还怎么样……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直接顶撞皇帝本人,真不算什么事儿,因为这是正常的工作关系。尤其是在崇祯一朝,这样的场面早已屡见不鲜,几乎每一次都是皇帝首先低头服软……
越是到了这个时候,程园毕就愈发的强硬:“臣遵循的是我大明体制,并无丝毫对万岁不敬之意,仅仅只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程园毕硬怼复隆皇帝,皇帝就算是再怎么不快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确实是在谈论国家大事,而不是针对皇帝本人。
但恰恰是这句“对事不对人”彻底惹毛了皇帝。
“好一句就事论事!”沉稳从容帝王气度一扫而空,复隆皇帝高声大喊着,就象是个脾气很快而且非常任性的孩子:“你们总是防着忠勇公,无论他做什么都要说三道四指摘一番,内阁是做事的不是挑错的。你说是对事不对人,为何总是针对忠勇公?”
“这光复故地中兴大明的宏图伟业朕一个人做的过来吗?朕不用忠勇公还能用谁?让你程首辅是收复湖广吗?”
“你们这些人,忠则忠亦,但……”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意识到不能继续再说更加过头的话了,已经到了口边的那句“但你们什么事都做不成”的重话不得不又咽了回去,态度也有所缓和:“程首辅也要体谅朕的难处……”
一场本应该皆大欢喜的朝会弄了个不欢而散。
第二日,程园毕请了病假,自称年迈体衰经历枯竭,需要静养。
“静养”了几日之后,程园毕又上了一份请罪折子,在折子里说自己“年事渐高,恐无力继续效力陛前,深愧于先皇托付之效个万岁的信赖倚重之情”,然“春秋不饶岁月无情”,实在真的是太老了,所以自请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请万岁另觅贤能。
对于程园毕的这份“辞职报告”,皇帝直接驳回,不同意他辞职,仅仅隔了一日之后,程园毕又上了一份内容基本相同的奏折,还是坚持要辞职。
和上次一样,皇帝再次驳回了他的辞职请求,而且在批复的时候温言勉力,希望他能够继续为国效力,并且派人给程园毕送去了一柄玉如意和几匹绸缎,还专门派遣御医去帮他调理身体……
在皇帝的一再挽留之下,程园毕终于奋起“老骥伏枥”之心,继续担纲大明内阁首辅大臣,继续为大明朝发挥余光余热!
师生之间君臣之间又变得和睦起来,似乎朝堂上的那场争执根本就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