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 贤才
作者:七帅      更新:2022-01-12 02:03      字数:4182
  “众位爱卿退下吧。”允熥又表扬了苏详几句,让他们退下。
  黄淮与周元、苏详躬身行礼,就要退下。可允熥忽然又道:“江宁县令周元留下。”
  黄淮的身形顿了顿,但还是答应一声,带着苏详退下了。陈继也躬身行礼,离开这间屋子。
  “周卿。”允熥笑道。
  周元听到允熥的称呼心里顿时一松。允熥对人的称呼习惯众人已经摸清了,‘姓氏+卿’的称呼算是比较亲近的,这至少说明留下自己不是什么坏事。
  “爱卿此案处置的不错。”允熥继续说道:“爱卿能在得知此事后安抚人心,让西城警察分署的众位警察虽然义愤填膺但仍各司其职并未荒于本职,不错。”
  这个案子中周元没有带人强行冲闯番馆抓人很正常,毕竟番馆是礼部的官署之一,贸然冲进官署可是大罪;他将此事奏报给黄淮也正常,毕竟这件事他处置不了,告诉上一级衙门主官也理所应当。
  但在得知案子后能够十分冷静的处置,并且没有耽误其它事情,这十分不易了。对于县衙这样的基层衙门来说,警察被打伤还涉及外番使者的案子已经是大事了,能妥善安抚人心让众人各司其职不是谁都能办到的。
  “陛下谬赞了,这不过是臣的本分事,不当陛下称赞。”周元躬身说道。
  “你这次事情做得不错,朕必定会对你有所嘉奖。”允熥没有理他的话,继续说道。
  周元正要再谦逊几句,允熥却忽然说起了别的:“周卿,朕记得你是建业二年的进士,当年底因时任江宁县丞涉及庇护地痞恶霸被罢官,吏部选官时就选你为江宁县丞;又过了一年江宁县令岳忠绵被升为兵部员外郎,你就被升为县令。从建业三年底至今,你已经当了三年江宁县令,明年年初该改任了。”
  “是,陛下。”周元对于允熥将他这么个小小的六品京县县令履历记得这么清楚有些奇怪。
  “你这三年的考评朕也都看过了,均为中上,黄淮还向朕称赞过你。”
  “这是府尹大人过奖了。”周元谦逊的说道。
  “周卿,你可知道,当初朕知晓你的考评如此高的时候有些惊讶。毕竟,当初朕见到你的第一面对你的印象可不怎么好。”允熥想起了他第一次见到周元时的情形。
  “陛下,臣家境不好,可父母却执意让臣读书,可供臣读了三四年书后已经将家底掏空了,不得已求了臣的舅舅,让臣的舅舅供臣读书。臣的舅舅家里还宽裕些,而且臣当时显得聪明些,想着若是能供出举人甚至进士对自己家也有好处,就答应了。”
  “臣之后考中了秀才,但之后连续四次乡试都没能考中,臣的舅舅毕竟与臣的母亲是亲兄妹,对臣还爱护;舅母就不愿再供臣读书,想让舅舅送臣回去。”
  “臣不得已,为了能继续读书,就四处找寻能赚钱的门路。臣从小对于诗词还算精通,虽然比不得如同陛下这样的诗词大家,可总算也有了些名气,京城的文会还愿意让臣参加。”
  “臣当时非常窘迫,为了赚钱,只能说一些违心的话了。……,臣请陛下责罚。”周元最后跪下说道。
  允熥第一次见到周元时,他做的事情可不光彩。当时还是建业元年,有一日允熥出宫去国子监视察,返回的路上听闻在莫愁湖畔举行文会以诗会友,当时对于伪装一个著名诗人还很有兴趣的允熥就去了,包了一艘船在湖上,听到题目后‘作’了一首词派人送到文会的主持人手里,心里想着‘皇帝匿名参加文会拔得头筹’这样的事情传出来后也是一段佳话。
  可没想到这次文会举行的目的是为了捧红一个姓胡的人,举行文会的钱也都是这人出的,虽然允熥的词比那人托人捉刀写的诗还好,但还是被主持人周元与请来评定诗词的翰林评为第二。
  当时允熥的心情不太爽快。任谁作出一首能排第一的诗词最后却被评定为第二都不会高兴。不过他毕竟是皇帝,不会当场说出来,那样对他的声望也不好;但对周元和那个翰林的印象自然不会好,认为他们人品不行。当时周元只是个秀才,他不会与周元一般见识,但回去后就把那个翰林给撸了。
  虽然当时无人知晓允熥也参加了那场文会,但慢慢的事情就传了出去,在京城广为人知,还成了本地人带领外地人游莫愁湖时必讲的典故之一。
  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允熥也在得知周元为官的考评中上后派锦衣卫探查过,得知周元当时的生活很困顿,而且除了举行文会时说几句言不由衷的话外平日里为人很好,那点不好的印象慢慢消弭了。
  “周卿不必如此,朕也听闻了你当时生活困窘,能理解你的所作所为。”允熥笑道。
  “多谢陛下恕臣的罪过。”周元又道。
  “那哪里就是什么罪过了,也不需朕恕什么罪。而且朕还有些好奇,当时你们要捧的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允熥颇有些兴致的问道。
  “胡盹当时自然很不高兴,不过后来得知那首词是陛下所做后又非常惶恐,一直过了许久都未见陛下追究才放下心来。不过之后他的名声就不好了,也无人敢再捧他。他也没能中举中进士,至今仍在家读书。”
  “与他相比,臣的运气很好。虽然当时臣是主持人,但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评定诗词的梅翰林与被捧为第一的胡盹兄身上,臣并未被人所知。”周元又有些庆幸的说道。
  允熥又问了几句,周元一一作答。
  经过说这一番话,允熥与周元之间君臣的分隔好像没那么大了。允熥让他坐到自己身旁,又问道:“朕记得你是应天府溧阳县人,之后虽长期借居京城,但每年也会返回家乡住几个月。”
  “是,陛下。”
  “你家里也是农户出身,你也曾经种过地。”
  “是,陛下。”
  “这就好。”允熥笑道:“适才朕说过要嘉赏与你。正好你已经为江宁县令三年,也该调任了。等过了年,朕任命你一个官职,正好适合你。”
  “臣多谢陛下。”周元马上说道。
  “坐下。朕尚未下旨,也不需你如同领旨般行礼。”允熥又道:“今日是大年初一,此时也已将近午时,朕也不耽误你与家人用饭,你这就回去吧。”
  周元正要行礼,允熥又想起来什么,说道:“改任你为他官是因为你之前三年的考评为中上,而且你的过往履历又十分贴合朕要任命你的官职,算不得对这次这个案子的嘉赏。朕还要对你有所赏赐。”
  “周元听朕口谕,赐你上用的绸缎一匹,上用的笔墨纸砚一套。”
  “臣谢陛下恩典。”周元跪下说道。
  允熥点点头,又和他说了几句话,让他退下了。
  可是等他一退下,允熥马上对身旁的宦官卢义说道:“你回头将朕适才与周元的对话都详细的告诉锦衣卫指挥使秦松,不能有所差池,尤其是朕与他说有关于五六年以前的事情那一段,要一个字不能差。至于缘故,秦松知道朕要让他做什么。”
  “是,陛下。”卢义躬身行了一礼,随即退下。
  允熥今日之所以留下周元并与他说这么一大段话,当然是有目的的。一来,周元确实有本事,值得重用,自己留他在宫中与他亲自说话,让他有自己被重视之想法,能鼓励他以后更加卖力办差。允熥要交给他的事情很重要,必须得很用心才行。二来,也是为了再次传递出一个信号。
  允熥一直认为,为人较差但很有理政才能的官员比为人高尚但丝毫没有理政才能的官员对国家要有用得多,后者用来装点门面是好的,但用来做实务官必定会误事,对国家没有丝毫好处。
  尤其是他这些年一直在改革,没有理政才能的官员面对很多连可供遵循的先例都没有的政务根本不知道怎么办,要么乱搞一气要么将事情拖延下去,造成很多问题。只有很有才能的官员才能将事情办好。允熥也很想提拔这样的人。
  可问题是儒家认为德在才之上,认为无德有才之人造成的危害比无德无才的人还要大,也反对无德之人为官。
  允熥即位之初曾颁布过《举贤令》,让各地的官员推举有才之人为官,地方也推举了一些有才能的人。可这样的人并不多,地方上推举来的大多数都是有德但不一定有才之人。
  允熥知道再发布一遍《举贤令》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采用别的方法。周元当年为了赚钱在文会上做过违心之事普通百姓不知道、不了解,可官员们都很清楚,他因为那些事情也一向被认为是私德有亏之人,被很多文官鄙视。
  允熥亲自与他交谈并且提到当年的事情还表示不介意,就足以让官员们明白自己的态度:对于有才无德之人也愿意重用,从而使更多在朝官员举荐有才但按照这个年代的观念德行有亏之人。
  允熥将此事思量完毕,侧头看了一眼刻漏,见已经过了午时初,站起来让王喜整了整衣服,对他吩咐道:“朕要去坤宁宫用膳,虽然皇后也应该知晓朕中午肯定去她那里用膳,但也说一声的好。”
  说完这句话,他又好像对自己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幸亏在等候调查袭警案与捉拿卢明博、李贯的时候朕已经将其余的番国使者都接见过了,要不然可就得耽误午膳的时候了。”
  王喜答应一声,在允熥向殿外走的时候对两个小宦官轻声吩咐几句,又赶忙跟上。
  熙瑶当然对于允熥今日中午会来她这里用膳午休毫不意外,听到小宦官的话后也不着急,将手头的事情都吩咐完毕,估摸着允熥快到了去宫殿大门迎接。
  她走到宫殿大门处时正好允熥也到了,熙瑶忙行礼道:“臣妾见过官家。”
  “叫夫君就行了,这里也没有外人。”允熥笑着将她扶起来。
  熙瑶也笑着站起来,对他说道:“夫君,今日中午打算吃什么?”
  “为夫记得昨日还剩了些干玉米粒和花生,让御膳房将剩下的都炒了。其余的菜就做川菜,但不用花椒或胡椒了,用辣椒代替。”
  “辣椒?妾记得尝过辣椒,可真是太辣了,用来做菜恐怕敏儿她们吃不惯,也影响原本菜式的味道。”
  “这你可就不知道了,川菜用辣椒来做才最好吃,花椒或胡椒都不行。不过也对,熙怡和敏儿或许就吃不惯。那就对半,一半菜是放了辣椒的川菜,另外一半是平常的菜式。”允熥说道。
  小宦官赶忙去传令,允熥与熙瑶携手走进宫殿。
  这些日子一直没有下雪,天又冷敏儿自然不会在外面玩,正在屋内和思齐一起摆弄积木,听说允熥来了马上小跑着过来:“爹爹!”
  “哎!”允熥将她抱起来,笑道:“上午有没有淘气?你可就会淘气。”
  “没有。”敏儿嘻嘻笑着说:“上午姥姥和大舅母小舅母入宫来看母亲和二姨,敏儿与三个弟弟也陪着母亲和二姨一起与姥姥说话。”
  “而且敏儿才不是只会淘气呢!”敏儿又反驳道:“姥姥和大舅母小舅母一直夸敏儿是个文静的好孩子呢。”
  “那是她们不好意思说你。”允熥的神情略有所变化,但马上恢复过来,笑道:“爹爹同别人说话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淘气,即使那个孩子比你还淘气。”
  敏儿又不满的说了什么,允熥笑着安慰她几句,将她放下。敏儿笑着拉着刚刚赶过来行礼的文垣与文圻去往膳堂。
  允熥却故意慢了几步,又四下看了看确定没有人能够听到,问熙瑶道:“今日上午岳母来了?都与你和熙怡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