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不知道怎么学到点子上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更新:2021-04-18 18:17      字数:3830
  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几乎是后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的必要因素。
  现在,夏国在这个方面碾压了整个时代,那么,它在经济方面爆发出来的能量,也将被整个时代所仰望。
  于秋让诸多议员以及各国的元首参观了解铁路,知道火车的强大运力,和给夏国带来的巨大改变,就是想让他们也升起引入夏国的铁路火车的想法。
  虽然这在短期之内可能不现实,但是,早些做准备工作,当真正要做的时候,才能具备可行性。
  “夏王殿下,以后这铁路和火车,真的能铺设开通到我们高句丽去吗?”渊盖苏文连续的跟着于秋跑了一上午之后,终于是忍不住,找了个机会来到于秋面前向他问道。
  于秋点头道,“当然,高句丽距离夏国的距离不到两千里,如果通了火车,一日之内就可以抵达,到那个时候,我们之间的贸易,各种大宗的物资调运,就将再没有阻碍。
  不过,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行。
  第一是钢铁产能还跟不上。
  第二是铁路系统的维护,需要大量懂行的人力,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
  第三是没有足够强劲的经济量支撑我们投资如此巨大的资金,去修建这么长的铁路。”
  他的话让渊盖苏文陷入了沉默之中,其实让他最佩服的是,于秋总是能从正确的角度计算得失的问题。
  就比如,刚才他到南站了之后提出来的一个问题,说现在之所以把火车站建在路面上,那是因为路面上的地方大,建设成本并不算高,等到以后洺京城内便的寸土寸金,百姓们觉得土地严重觉得不够用之后,就应该把火车站,铁路,修建到地下去,给大家腾出更多的空间。
  他这个想法对于所有人来说,都疯狂无比,然而,细细幻想一下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么做不仅能使火车的运行更安全,还能大量的节省土地,给大家带来便捷。
  如果洺京的每一街区的地下都有一条铁路,一个站点,能让这个街区的人,快速到达自己想要去的街区,那么……
  渊盖苏文无法想象下去,当一个城市的百万人口的劳动力被整合起来,能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那个时候,洺京做任何事情的效率,将会快到什么程度。
  就拿现在来说,洺京能让百万人口吃上新鲜的蔬菜和肉食,而且,供应这百万人蔬菜肉食的,还只是武安县和鸡泽县的一两万人,这一点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同样是百万人口的长安,就无法做到这种程度,城中的大户一般都要靠城外的庄子供养蔬菜粮米,一座城的繁华,要靠着关中数十县,上百万人口的产出供给来保障,而且,其质量水准,还远远不如洺京,一年吃不到几顿荤腥,入冬之后,吃一个冬天菜干的人,简直太多了。
  至于高句丽的平壤城,更加是没法比了,大多数百姓,每天都要将一大部分时间用在收集和制作两餐的食材上,吃的简单无比不说,还让他们没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其它生产方面的事情,用于秋的话来说,就是节奏太慢,生产力严重不足。
  最最让渊盖苏文不理解的是,随便一套百来平的小别墅,都能卖一千贯以上的洺京城,在于秋眼里,居然还不是寸土寸金,那得卖到多少才算?一万贯一套,还是十万贯一套?
  其实他还是没有猜对,于秋打算将一辆汽车都卖到十万贯,在洺京中心政务区的一套别墅,怎么着也得百万贯起,甚至在一些年以后,达到几百万贯一套。
  因为,那个时候能在洺京中心政务区拥有一套别墅,已经不是钱的事情了,没有相当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拥有的。
  “根据您的测算,高句丽要与夏国的贸易量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投资修建铁路才比较划算?”渊盖苏文再度问道。
  于秋想了想去年夏国与高句丽之间大约三千五百万贯的贸易总量,开口道,“如果以去年的总量为基础,每年增加一倍,持续十年,差不多是没有问题的了。”
  “十倍?”渊盖苏文惊讶道。
  那可是三亿五千贯的恐怖数字,夏国现在的生产总值,也不过是两亿多万贯而已,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每年增加一倍,可不是这么算的,三千五百万贯增加一倍,第二年就是七千万贯,等到第三年再加一倍,就是一亿四千万贯,第四年的总量是两亿八千万贯,到第五年,就是五亿六千万贯,以此类推,十年后,至少是一百多亿贯的贸易总量,是现在的贸易总量的三百到五百倍。”于秋笑道。
  “三,三百到五百倍?”渊盖苏文发现自己的牙齿有些发酸,总感觉这个数字很不真实。
  然而,此刻他心里却一直出现两年前他刚与于秋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时的情景,那个时候,他不过是在于秋这里拿了两三百万贯的货,就这,还需要找于秋借贷百万以上的贷款。
  而现在,不过是两年的时间而已,总贸易量,居然就增加了十倍以上,达到了三千五百万贯,即便是净利润只有两成五,也让两国通过贸易,各盈利了八九百万贯。
  要是那个时候于秋告诉他,两年之后,两国之前的贸易量和盈利额度会增长十倍,他恐怕也是不相信的,然而,事实却是摆在了他眼前。
  所以,他觉得,于秋说的话很可能是真的,而渊氏,必须抓住与夏国合作的机会,全部吃下这块蛋糕,在财力上,完全控制住高句丽。
  他却不知道,高句丽其它一些忠于高建武的议员也将于秋的话听进去了,回头,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通知高建武,尽早做准备,与渊氏竞争。
  而抛开这个问题不谈,夏国对外的贸易量,仅仅是在正月的这十五天里,就突破了三千万贯。
  要知道,正月在以往的时候,看不是什么贸易旺季,你在冬天的时候,都不可能看到大量的中南亚人和西亚胡人在北方,因为他们不适应北方的寒冷的天气。
  然而今年却不一样了,苏定方和阚棱的队伍从新加坡沿着印度洋海岸线一路到大食,不仅将数千吨货物全部都兜售出去了,带回了近六千吨的金银铜,还带回来了印度沿海数十个国家的使团,贵族,甚至是王室子弟,以及数百个大食商人和东南亚地区各部落的酋长,贵族,和商人。
  今后,夏国大食人的走货周期,将不会是以往那样一年一趟,可能是一年好几次,而南印度那边压根不与中原通商,甚至很多根本不知道大唐,夏国,存在的王国,都想通过海上路线,与中原地区,与夏国展开贸易。
  要知道,此时天竺国的戒日王还没有开启南征,而从东南亚到西亚整个沿海地区,存在着数十个拥有文明的国家,生活着过千万人口,这可是相当于一整个李唐的市场。
  他们这些人到了沙门岛之后,由于运河结冰,暂时的休息了一阵,后来,苏定方收到了于秋的信之后,将他们转运到了河口县,用车马,将他们拉到了洺京。
  而到达了这座他们以为是天堂的城市之后,他们的脑海里就剩下一个字了,买。
  因为这里的东西都太精致,太漂亮了,他们拿回去一定会受到欢迎,卖到高价。
  连原本于秋打算降低生产的陶瓷和琉璃器皿等等产业,负责人也因为他们的海量订单,向于秋打了报告,要求扩大生产。
  满足外地客商的采购需求,一直是于秋比较乐意做的事情,尤其是他们需要的是可再生的商品的时候。
  不过,于秋不会调配更多的人给他们扩大生产,想要工人,得他们自己去找外地人,夏国的人力,会更多的投入到科技产品,以及新兴行业中去做开路者。
  比如,在于秋的要求下,沈青组织了洺山书院二年级的物理化学特长生,做了一条生产线,生产照相机,胶片,冲洗相片等等的相关产品,并且对外招收学员开始培训。
  这些学员只需要跟他们成立的风尚集团签订劳动协议,就能学习到照相机的应用,以及照片的冲洗技术。
  今后他们甚至能学习到摄影机的使用方法,以及摄影胶片的剪辑技术。
  而所谓的风尚集团,其实就是以生产照相机胶片,和摄影胶片为主,大量开设门店,为大家提供照相业务的公司。
  等一两个月以后这批学员学成,风尚集团在各个大城池装修开设的照相馆基本也会陆续落成,到时候负责照相工作的他们,可能会去到很多的城市,招募更多的从事这个行业,为风尚集团开设更多的门店,赚更多的钱。
  比如,驾驶火车,汽车,农机车,轮船的培训处,就全部是夏国的年轻人在学习,甚至还有好多人在学习维修这些东西,为未来这些东西能够更加广泛的应用,而创造人力,技术保障方面的条件。
  还有石油开采提炼的工厂,电力的运作运用的研究作坊,电子产品的生产研究作坊,这些以前别人完全没有接触到的行业,才是夏国投入最多新生力量的地方。
  不然,你造车厂,造船厂,生产制造出来的东西再多又有什么用?
  没有人会开,没有人会用,没有足够的石油,机油作为补充,保证这些机械装备的运作,所有制造出来的东西,都是废物,不能发挥到它的实际作用。
  知识的匮乏,让这个时代的人们想要学习夏国,都不知道怎么学,才在点子上。
  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夏国一马当先的快速发展,自己,只能跟在夏国屁股后面捡点残渣,做点倒卖的生意,看上去是赚了一些钱,其实,是在帮助于秋收集他想要的东西。
  仅仅是几个月的时间,夏国的各种有色金属储备,就增加了好几倍,这让夏国的电线,电子产品制造,没有了任何阻碍。
  所以,于秋的两个技术经验类任务完成了,当任务完成的光点亮起的那一刻,于秋快速的点击学习关于铁路以及电路方面未点亮的技能,直花出去了三十多万积分,确定没有遗漏之后,才罢手。
  而当他点击领取两个任务的奖励的时候,这些刚刚用积分点亮到初级的技能,经验值果然满顶,顿时,海量的讯息充斥了于秋的大脑。
  今后,他在建造发电站,变电站,以及其它类型的发电站的时候,可以有很大的把握,只需要自己动手招呼人就可以完成。
  在修建打造铁路系统的时候,也能轻松的知道各种要点在哪里。
  最关键的是,他这个全系经验,正好可以整编成教材,教授电力系统和铁路系统的技术工人,让他们学习了之后,全面保证这两个系统的运作稳定,以及后续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