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松州都督府(二更)
作者:木子昌      更新:2021-04-19 17:52      字数:3443
  “殿下,捷报,捷报!我大军先后攻克松州、武州,斩敌一万六千余,此乃大捷啊!”
  “什么?”
  听到这个消息,李晔一下就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连忙接过裴荣手上的捷报看了起来,然后便哈哈大笑。
  “不错,这个石凌果然没有让本王失望,秦易安也不错,没想到当初一个武学生居然成长到了这个地步,可堪大用。”李晔笑的都有些合不拢嘴。
  虽然只是收复了松州和武州,在进攻成州时受挫,但依然让李晔高兴不已。虽然成果不大,但是意义非凡。
  “石将军和秦指挥使虽然有功,但若是没有殿下的运筹帷幄,哪有此次大捷。”李振笑着说道。
  “马屁精。”萧遘心里骂道,亏对方还是出身名门,一点名门子弟的骨气都没有。
  “李长史说的有理。”裴荣附和道。
  “本王能有多大的功劳,这都是下面的将士用命得来的。”虽然知道两人是拍马屁,不过李晔心里依然很受用。
  “殿下,这样的好消息应当禀明陛下,嘉奖有功之人。”一旁的萧遘提醒道。
  “本王倒是忘了这点。”李晔拍了拍额头,笑着道。
  “殿下,松州和武州收复,不知道殿下打算怎么安置这两个州?”
  怎么安置这两个州,李晔之前也没细想,他本意是给东川或者山南西道,不过看郑从谠的意思是有其他打算。
  “郑侍中有什么好的建议?”李晔好奇道。
  “回禀殿下,松州在我朝立朝之初到丢失前一直是边陲重镇,被称作“蜀西门户”,为用兵之地。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蔽天府,锁阴陲。
  因此太宗时期在这里设立松州都督府,防备吐蕃。”
  郑从谠一说完,李晔就陷入了沉思,对于是否在松州设立都督府有些怀疑。
  萧遘见李晔眉头紧皱,大致猜到原因,当即解释道,“殿下,郑侍中所言有理。殿下的担忧无非是担心都督拥兵自重,不受朝廷节制。
  不过松州乃新复之地,我汉人稀少,若是按照普通州管理,并不合适。而且松州地理位置关键,若是以普通州的方式管理,一旦有敌军来袭,无法快速做出应对措施。
  所以在初期,这种从吐蕃等游牧民族手中夺回来的州域,设立都督府过渡比较合适。等局势稳定后,再撤销都督府即可。”
  李晔要削藩,萧遘和郑从谠是知道的。目前山南西道、凤翔和东川看似还是节度使掌权,但无论是右天策军、右羽林军和右神策军都不归节度使管辖。
  这意味着节度使的兵权被削弱,而节度使下辖的各州州兵也归行军司马负责统领,也是变相削弱了节度使的兵权。
  这不是削藩是什么?
  开始他们以为寿王会贸然推广削藩政策,但很快他们就比较佩服寿王,说明寿王并不是那种好大喜功、做事冲动的人,在他们眼里,这个寿王已经有了作为合格君王的潜质。
  至于大明宫里那位,他们也是爱莫能助了。反正这天下都是大唐的,谁当皇帝也无所谓,因此他们并没有参与大明宫那位的一些策划,同样对于李晔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刻意巴结。
  说白了他们就是保持中立,等局势明朗了再说。
  “都督府?”萧遘的解释显然说服了李晔,不过他也在思考这个都督府都督的人选。
  松州都督府,在大唐初期是下都督府,都督品级是从三品。
  。。。。。。
  “皇兄,我大唐时隔一百二十余年再次收复松州,此乃大功。臣弟奏请皇兄下诏嘉奖,相关有功之人。”
  “臣弟奏请册封石凌为华阳县子,秦易安为蜀县县男。。。。。王建为松州都督府都督。。。”
  “一切都依寿王所言。”李晔一下说了很多,李儇也没认真听,直接点头答应。
  开始的时候,李儇还在朝堂上大吵大闹,现在也不吵也不闹了。什么原因,李晔自然知道,倒不是对方认清了现实,而是对方有其他想法。
  在李儇看来,李晔也风光不了多久了,这些小事,他何必去反对?
  虽然石凌和秦易安一个被封为开过县男,一个被封为开过县子,爵位虽然低,却也是李晔旗下除却李晔外唯二有爵位的人。
  裴荣、刘麒、孙烨等人虽然职位高,但都没有爵位。
  本来照理说松州是石凌打下来的,应该让其担任都督才对,不过李晔想了半天还是让王建来。这位历史上的野心家,李晔一直不放心,所以刻意在打压对方。
  李晔刻意打压王建的举动被李振、李英旭看了出来,也曾询问过缘由。他总不能说这位王建历史上割据一方,建立了前蜀吧?
  不过李振和李英旭确认为王建的确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其他几个忠武军出身的都头都担任将军,王建一开始就是指挥使,到现在也只是一个将军,这很容易引发不满。
  松州是新收复之地,而且汉人稀少,王建虽然掌握军政大权,若是没有朝廷的支持,也无法在松州立足。
  最后在两人的劝说下,李晔便同意了让王建去当这个都督,也算是考验一下对方。
  而石凌和秦易安收复松州和武州,也算立下大功,不能不赏,于是李晔就想到了爵位。虽然这两个爵位属于低级爵位,但毕竟是爵位,这身份跟以前也不一样了。
  。。。。。。
  “寿王殿下,我们可以向朝廷每年提供优良战马,希望朝廷能援助归义军。”
  就当李晔忙着松州都督府一事时,在长安待了一个多月的张淮鼎终于找上了门。
  对于这位河西来客,李晔并没有限制对方的自由。从锦衣卫的情报得知,这位一直在长安城内外闲逛,也拜访过不少官员,其中还包括杨复恭,没想到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这边。
  李晔放下手中奏折,眯了眯眼,看着这位河西来客。
  “张刺史需要朝廷怎么援助?若是兵力上援助,请恕本王无法答应,目前朝廷并没有对河西用兵的想法。”
  “殿下,我们不需要朝廷对河西用兵,我们只需要朝廷提供武器、盔甲等。而我们则是可以向朝廷提供战马,而且还是那种优良的战马,两万匹一下都可以提供。”张淮鼎咬咬牙道。
  “两万匹?”李晔好奇地打量着对方,“归义军可以提供这么多战马吗?”
  “殿下,这你放心。归义军不缺战马,缺的是武器盔甲和人。”张淮鼎解释道。
  “两万匹战马?若是你们真的能提供,武器盔甲倒不是问题,不过你要知道,一套武器盔甲,一匹战马可换不到。”李晔笑着道。
  “殿下,下官知晓,我们并不要全套,只需要急需的武器,特别是盔甲。”
  “不着急,等你看了之后再说。”
  “看了之后?”
  半个时辰后,张淮鼎便明白李晔说的看了之后是什么意思,因为他来到了一处非常大的工坊。
  看到眼前的工坊,张淮鼎整个人直接愣在那里。
  在眼前,是还没有完工的军器监一处工坊,各种建筑密密麻麻分布着。看着仓库里那些精良的马槊、盔甲,张淮鼎恨不得把整个库房连同工坊都搬到凉州去。
  有了这样的一处工坊,他的军队将纵横河西,什么张淮深、什么索勋、什么吐蕃、什么回鹘、什么温末,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如果他要是知道这处工坊其实并不是军器监下辖的最大的工坊,只能排第三而已。
  自从李晔入主长安后,军械司也搬到了长安与军器监合并,并在长安城内外各开建了一处工坊。长安城内的,主要是制作弓弩、盔甲等;长安城外的在鄠县(即户县),主要是生产刀枪、火药等。
  长安的这处位于新昌坊内的青龙寺旧址上,因为两次战乱,让长安损失惨重,这青龙寺也在损毁的建筑中。
  因此李晔就把青龙寺这块地给了军器监,这才建起了这个工坊。这里靠近兴庆宫和延兴门,交通比较方便。
  在整个军器监下辖的工坊里,这处工坊的规模第三,最大的工坊在兴元府。兴元府作为李晔的起家之地,地位不言而喻,而且这里安全,所以李晔并没有把原军械司的反工坊全部搬过来
  即便如此,眼前的这处工坊依然让张淮鼎羡慕不已。
  “殿下,下官可以看看这些武器吗?”张淮鼎语气颤抖道。
  “自然可以。”
  李晔抬手示意,见张淮鼎去拿武器,林克则是站在两人之间侧边的位置。
  张淮鼎拿起一支马槊,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在库房里很普通的马槊,双眼闪烁着光芒。
  在河西,马槊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这也很简单,马槊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极耗木材,加上河西从安史之乱后,就一直处于常年的战乱中,吐蕃几十年的短暂统治后又陷入内乱,很多工艺都失传了。
  马槊本就是骑兵对决中非常好的武器,在盛唐时期,唐军骑兵之所以可以纵横沙场,马槊是不可缺少的武器。这种武器在先天上就对弯刀有着克制的优势,骑兵对决时,这些优势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可是随着唐王朝的衰落,也无法让军队都使用上奢侈、昂贵的马槊,在其他藩镇军队,马槊已经成了奢侈品。需要维持规模庞大部队的藩镇没钱配备给骑兵都配备马槊,连盔甲都开始用皮甲替代,可想而知。
  不过对于张淮鼎、甚至归义军来说,若是能给骑兵都配备上马槊,在面对回鹘、吐蕃等游牧民族进攻时,胜算也会大大增加。
  “殿下,我们需要马槊,大量的马槊!”
  在试验了马槊的质量了,张淮鼎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语无伦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