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流言
作者:
风萧条 更新:2021-05-15 23:57 字数:3483
林知白一生只为两人谋,在世则以自己的多智近妖为诸葛澈谋得南溟第一骑的响亮名号,让金戈铁马的马蹄声得以传遍整片被本地居民称作神州的泽西州大陆;一个则为自家儿子林必茂日后的平步青云而谋,为此,他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赶在敦煌一剑开得武道新大统之后,又为林知白辟出一条前无古人的康庄大道,助其成就未来书生武圣的大气象。
他为自己的谋划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因此,不论是诸葛铁骑,抑或是林必茂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必然茂盛,他在身死道消之前其实都有相关的谋划,自中化身便是那事了拂衣去后所留下的拢共八部锦囊。
锦囊之中据说是记载了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想让诸葛澈与林必茂在未来近二十余年可以高枕无忧,不至于会在新帝上位后,被第一时间当成立威的工具,杀鸡儆猴。
先帝留下的子嗣中,林知白一向都只看好两个人,一个是姜天还有一个便是姜乐冥。但由于后者因故而离开了南溟帝国,林知白所认准的对象也就因此变得单一了起来。
再没有了是该屠龙还是扶龙的后顾之忧,肩上压力卸载无数的林知白遂将注意尽数投放在了那锦囊的身上,使之愈加完善,愈加超脱于天时及地利的限制。
可锦囊妙计不论如何变化,如何变得独立于天地,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人来按计执行的,此番亦是天时地利人和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项,再怎么天衣无缝的计谋,设计出来后却一直束之高阁,旁人连看都不愿意去看一眼,那么,就算是能够一统天下,成就千古终一帝的宏伟大计,也只能黯然封尘,沦为滚滚红尘之中的堪堪棋子,飞快无声。
八部锦囊其中有五个是林知白以军事身份为诸葛谋的计划,自中一马当先的第一部,如宋子岚落子时所预料的一模一样,正是关于攻打襄阳城的一些事情。
封而不启的秀紫锦囊当中既没有越俎代庖的指点江山,教那大半辈子都在沙场上度过的大将军如何攻城,也没有人之将死时以力求面面俱到的建言,对于这个难明帝国边陲地带几乎屈指可数的富裕城镇,书生林知白只有“攻之却不占之,驱之却不杀之。”这两句话。
攻城而不占城,是向当今天子昭示自己别无二心;驱城主而不戮功臣,则是表露诸葛对先帝决断的敬重。
虽然攻城未受林知白猝然离世的影响而有所推延,只是,没了那位敢于在大将军面前勾笔,胆大包天到敢在众人面前把整个诸葛铁骑的主心骨骂个狗血淋头的儒生之后,再无任何牵制的诸葛澈,就要斗胆在那所谓天命的面前跳上一跳了。
林知白欣赏锋芒不露的姜天,在其小时候就认准了他将来必有帝皇风范,可在诸葛澈眼里,那个走了天大狗屎运的天子不论如何藏拙,始终都只会是,也只能是一个行事张扬跋扈的屁孩而已,如何比得上任人唯贤,甚至会为那将要在寒夜中冻死的贫寒子弟脱下紫金龙袍,并亲自为之披上那象征至圣的衣袍的先帝呢?
十年王朝得一明君,百年轮回却不见能得一人类似于姜金明。这是素来都不好跟人讲大道理,只会动武甩鞭子的诸葛澈唯一心甘情愿地秉持并贯彻始终的道理。
所以,诸葛澈绝不会为那个只因一时受挫就一直表现得颓废不堪,甚至连出兵为父报仇的姜天俯首称臣,因为在这位曾亲身品尝过龙袍加身是何滋味的将军眼中,现在的天子,根本不配他低声下气地敬其一声陛下!哪怕是林知白对其一直未变的青眼相加,也断然无法更变诸葛澈固执的看法。
由是,攻之却不占之的近谀谄媚,诸葛澈这辈子都不会去做。这位大将军,只会将林知白认作尽忠的襄阳城,当成一把利刃,直刺天子脖颈,逼得后者必须为先皇,亦为自己,再登行天,去报仇雪恨。
诸葛澈从来都不是如林知白或是宋子岚那般高瞻远瞩的存在,他很明白,自己不论是在宋子岚的眼中,还是在向来愿意与自己称兄道弟的林知白眼中,都只不过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武夫而已,所以,他并不介意将这一微不足道的身份贯彻下去,直至自己战死沙场的那一天如期而至。
什么奉天承运,什么皇帝诏曰,老子管都不想管。老子只愿意为那个在隆冬深夜脱袍以温暖自己的寒躯的老皇帝身先士。既然你不想动,那老子哪怕是死,也要逼着你动。别说什么不合正统,不合君臣之礼,毕竟老子再怎么说都是穿过龙袍的人了,要真深究下去,老子的地位可算是跟你这个踩了狗屎运的天子平起平坐的!
诸葛澈满眼不屑地往地上啐了口浓痰,凛然视线飘过襄阳地貌图,不自觉地飘向周边的空白地带。于无形之中跋山涉水,仿佛又一次亲身来到了那座泽西城墙第一高的京城,俯视那桃花依旧,人面全非的帝皇楼,戎马一生的大将军伸手抹过腰间的刀柄,咧嘴笑了笑。
“去你娘的狗皇帝,老子这辈子就只会认人!”
萤火映入夜幕,经过数个时辰的温养后,终是化成了东边初生的辽阳,以温煦照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泽西大地。
曾作为泽西真正主人的南溟帝国,现如今却是徘徊在岌岌可危的一线之间,各地诸侯的迅速崛起与据地称雄瓜分了南溟帝国近四成的实力,而当今临危受命的天子表现却又不尽人意,让一众曾立誓效忠先帝的功臣心灰意冷,或是就此退居山野,或是如小孩子赌气一般不愿登朝,只想在侧袖手旁观,看那天子在几乎“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该如何收拾这场烂摊子。
今日是南溟帝国经此剧变后,在京都内所举办的第一场朝会,参加者不过寥寥十八人,再不复往昔文武满堂,觐见队伍甚至一路排到宫殿之外的花园广场的盛状。十八人中,只有两位先帝时期便已在左右扶持的老臣,其余十六人,则都是些从未出现在金殿之中的年轻面孔。
姜行穿着一脉单传的紫金龙袍,经幕后登临殿堂,居高临下地俯视堪以用可怜去形容的臣子队伍,表情不见有多大的变化,唯眼眸之中竟还闪过一抹释然的神光。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十八人只有十四人心甘情愿地躬身,而在十四人中,只有六人选择齐声呐喊那颇为恭敬的祝语。
“朕知道素来各位对朕颇有微词,反正现在也就只有这么些人,大家就不用在朕的面前做这些片面的东西了。”坐上龙椅后,姜天原本可谓是峥嵘毕露的飞扬跋扈不说是净除,但最起码也褪去了大半,此时此刻所表现出来的低声下气及和颜悦色,让人很难联想到他曾是南溟帝国中最钟鸣鼎食的纨绔。
得令起身的“文武百官”彼此面面相觑,发现各自脸上都或多或少地点缀着对于当今天子的不满,哪怕是一些在天子登基后才得以一鸣惊人的年轻朝臣,他们对待天子,也甚少会有纯粹的感激流于言表之中,多数都是恨铁不成钢的怒其不争。
“十八个人,这阵仗,说实话,其实已经挺大的了。”正襟危坐的天子并没有去理会那些有以下犯上之嫌的眼神,以平易近人的帝皇姿态凝视这些已经算得上是逆流而上的朝臣,微笑道:“当年父皇仍是皇子的时候,他能仰仗的,也不过只有八个人而已,朕现在还比父皇多出来十个,如此于情于理,也总该要有所建树才对。”
“陛下这么早就能有如此觉悟,绝对算是国有一幸啊。”唯二老臣当中的一位边笼袖,边摇头晃脑地冷笑道,语气刻意加重了“早”字,当中满是与帝皇针锋相对的嘲讽。
“郭尚书想骂就直接骂就好,没必要藏着掖着,伤胃。”姜行在作为皇子的时候,从未有参加过朝会,这一次仅仅只有十八人的早朝,是他不折不扣的第一次。
可这一次,他却是仅一瞥就认出了那位哪怕是在姜金明执政时也名声不显的郭姓尚书。且不光是以容颜认出了他的名字,在那个对视的瞬间,姜行就已从脑海之中抽出了全部关于郭尚书的全部记忆。
郭素,二十二岁入仕为官,经过整整三十八年的摸爬滚打,这才从不过九品的芝麻官做到了三品的吏部尚书,行事崇古,执政方针多倾向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滴水不漏,故而没有如前朝王定邦那般大刀阔斧的革新,使南溟国力更上一层楼;但至少不会出现像前朝陈欣那样的阴沟翻船,让南溟险些尽失民心。
风雨飘摇时,郭素这种恪守本分,不晓变通与适当冒进的人或许永远不会有出头的一天,但在太平盛世下,治国所需要的恰恰正是这些人。
还有很多关于郭素的事情随着那一眼轻瞥而悉数涌入姜行的脑海,甚至细致到他一年俸禄的准确数量,姜天都能立刻脱口而出。
当然,姜天并不会以此在老臣面前做表现,希冀着借此赢得老臣的尊重。记下一人功德好坏,需要的不过是简简单单的记忆力,但想要得到别人发自肺腑的敬重,需要的就是实际行动了,而这恰恰就是初来乍到的姜行所急缺的东西。
现在的姜行需要一件事让众臣对自己这个帝王改观,让街上那些关于自己到现在仍是会因那场行天大战而担惊受怕到尿裤子的流言蜚语不攻自破。
而已经是暗流涌动的襄阳城,俨然成为了姜行所看重的筹码。现在的他,只需要等,等轩辕和诸葛因为襄阳撕破脸皮,到那时候,便是让整座南溟知悉自己已然君临天下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