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四章紫辰议事
作者:
宇十六 更新:2021-05-26 00:41 字数:3625
从化州寄往京城的公文走驿站递送,再从京城批转回来耗时月许,还没有田守楼通过镖局或车马行送的信快,江安义不打算枯等朝庭的回信,要做的事很多,时不待我。
江安义决定去巡视县学,百年大计树人为本。跟在身边的亲卫换了一批,朴天豪、黄柱等人都被江安义送还了军中。当初化州战乱,刺史被杀,天子为保障江安义的安全特旨让他在军中选拔三百亲卫,可是江安义只挑选了一百三十名,这些人皆是军中健儿,跟随有江安义身边没少立功,这些年下来一百多名亲卫只剩下七十六人,但官阶最低的也是八品宣节校尉,像朴天豪这些跟随江安勇到北漠参战的人官阶更高,朴天豪已是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了。
这些亲卫都是百战之余,而且经过江安义的精心调教,个个身手非凡,管平仲笑得合不拢嘴,这些人到军中都是骨干,安西大营的实力增长了一大截,至于这些人会不会让江安义的势力影响到安西都护府,管平仲并不在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些事不用太认真。
按照郑律侯爵可以有百名亲卫,江安义又从军中象征性地选择了三十人,这些人都是江安勇、朴天豪等人推荐,在戈壁清剿马贼中作战勇猛之士。整个安西大营的将士都知道到经略使大人身边做亲卫是件美事,不光钱多,而且武艺增长得快,官升得也快,就连一些七八品的校尉都动心。
在送回亲卫之前江安义做了件事,帮这些亲卫们成家立业,每名亲卫赠送了二百两银子安家费。亲卫们有些难舍难离,多年相处江安义待他们如同兄弟,同在一起经历过生死的情谊分外真挚。江经略使的亲卫要成家,会野府的媒婆欢欣鼓舞,这是一场好生意。不过这些亲卫多数选择了江府中的侍女,这些女子除了平山镇老家送来的就是抚慈养幼院中长大的,还有些亲卫则回了家乡听从父母安排。
宁虎也成了家,赶走西域联军之后他回家探亲,父母替他娶了邻村女子汪氏,江安义派人送去了礼金二百两。成亲一个月后,宁虎回到了会野府,正赶上江安义安排亲卫前去安西大营。宁虎告诉江安义他已经厌倦了军旅生活,只想在江安义身边做个亲卫。于是宁虎成了亲卫长,饶安思、白意飞、汪豪三人是副手,张先生从家中带来的五十人加上军中挑选的三十人组成了江府亲卫队。
随江安义巡视县学的是饶安思、汪豪和四十名亲卫,四十多匹马在官道上驰过,分外惹目。首站放在了济民书院,济民书院的原山长吕温文已经功成身退,回了国子监做了正六品上的太学博士,这番镀金擢升让不少人眼热不已。
事先没有告知济民书院,一行人在山门前下马,往来的学子纷纷用诧异的眼光看着这群劲装打扮的人。今年科举化州得中十六人,天下震动,往届化州科举能得中三五人便是万幸,一下成倍得中自然天子举子侧目,这十六名得中举子有十人出自济民书院,其他六人也曾到过济民书院游学。
济民书院一下子火起来,与泽昌书院、章义书院齐名起来,加上丽州的黄羊书院和国子监,天下读书人有了五处圣地,而泽昌、黄羊、济民都与江安义有关,江安义助学、兴学的事迹被人提及,在士林中声名远扬,读书人不知道国子监祭酒、书院的山长是谁的大有人在,但提起江安义皆知。
吕温文走后,方仕书聘请了化州名士应国涵继任山长,西域联军入侵没有殃及济民书院,今举得中的化州士子有假半年,纷纷衣锦还乡。应国涵是化州本地人,对提升济民书院的名声十分重视,借着这批进士还乡之机,将他们请到书院讲堂授课,前来听课的学子络绎不绝。今日恰逢墩关县进士杨羽飞开讲夫子语中的“子贡问政”,消息在五天前便通知出去,山门处人来人往皆是前来听讲的人。
江安义让汪豪带着四十名亲卫在山下休息,自己和饶安思大步上山,两人虽是劲装打扮,但今日书院中人声鼎沸,除了青衫学子外,还有些褐衣侍者、华服乡绅,没有人太注意他们。
故地重游,江安义四处逛了逛,数年时间济民书院新修了几处建筑,多了一处藏书楼,崇道祠,山间多了亭阁,当年亲植的道旁树已经亭亭如盖了。上山的时候江安义注意到石壁上又多了许多助学的名字,难怪济民书院厚积薄发今科能得中十六人之多。
等江安义来到讲堂时发现已经人满为患,不要说进入讲堂,连讲堂外的走廊上都站满了学子,正在此时一行人分开人群进入讲堂,江安义注意到正中一名白发老者陪在一袭深青色官服旁边,估计那老者是山长应国涵,深青色官服乃八品官员所着,杨羽飞今年中在二甲六十二名,应该授八品官服。
人大多,江安义没有往里挤,看到讲堂外有块青石,就倚在青石之侧。讲堂内开始宣讲,四周静下来,学子们屏息静听,江安义耳目灵通,讲堂内的话声清晰入耳。
“……执政之要有三,足食、足兵和民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杨羽飞的宣讲中规中矩,解说了三者的重要性,谈到夫子认为民信最为重要,足食次之,足兵再次之,只有得到民生天下方能安稳。
“……去食,或有饿死之虞,然自古皆有死,不足为患,民信朝庭,虽食不足仍可共患难,若无民信,纵无外患,内乱亦生,国不安立,故民无信不立。”
掌声如雷般响起,江安义也轻轻鼓掌,惹得旁边人白眼,这个武夫装模作样,隔着这么远就算能听见支言片语,他明白什么意思吗?但见有人鼓掌便滥竽充数,鄙视之。
接下来是学子提问时间,江安义正准备离开,突然听到讲堂内有人高声道:“夫子说到民信最重,亚圣也曾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不知先生认为民重于君乎?民信当如何建立?”
讲堂内外一静,江安义顿住腿,当年他初入泽昌时苏先生主持问诘,问诘的题目是“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试言三者高下”,自己当时答三者不分高下,君可谏则谏,不可谏则去,留有用之身多为国为民做实事,由最终的结果来决定高下。这段答复中便藏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没想到隔了十多年在济民书院又听到人提出,倒要听听杨羽飞是如何解答的。
讲堂内安静了片刻,杨羽飞的声音响起:“《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君王受命于天,君王应顺应民意,以仁治国;百官由君任命,代天牧民,当爱民如子;百姓当遵纪守法,为国效命。须知天听天视皆来自于民,君、官、民各尽其责,上天喜见,则天下安定,民信自立。”
江安义轻皱眉头,杨羽飞的话回避了谁轻谁重的问题,当然自亚圣说出民为重的话以来,历任君王都在淡化这句话的意思,江安义想起元华江百姓被山贼裹胁做乱的事来,正因为无食百姓才会作乱,没有饭吃的百姓如何会对朝庭产生信任?忍不住高声道:“先贤曾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执政者当让百姓丰衣足食,读书识礼,然后民信方立。”
众人侧目,纷纷看向江安义,讲堂内响起应国涵苍劲的声音,“不知是哪位先生到来,应某有失远迎,不妨请到讲堂内一叙。”
江安义从人群中穿过走进讲堂,有人认出他来,高声呼道:“是江大人,经略使江大人来了。”立时欢呼声四起,众人纷纷上前见礼。江安义在士林中的声望如日中天,被视为范炎中老夫子的传薪人,而且隐有青出于蓝之意,他能来济民书院,乃是士林盛事。
应国涵、杨羽飞以及济民书院的众人接了出来,应国涵激动地道:“江大人大驾光临济民书院,书院师生倍感鼓舞,实是书院幸事,大人里面请。”
闹纷纷见礼毕,应国涵道:“大人在外面说百姓丰衣足食,读书识礼,民信乃立。大人在化州任刺史六年,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百姓信服,请大人给大伙讲讲该如何执政,该如何让百姓信服?”
“夫子说执政有三,足食、足兵、民信,民信最重,然而无足食、足兵,民信难立。”书院中游玩的人听说江安义前来,纷纷聚拢而来,讲堂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江某执政以足食为首要之务,士农工商并重,得天子信重、众人之力,化州百姓衣食无忧。化州百战之地,西域联军屡屡入侵,朝庭将安西都护府移至化州,丰乐十七年西域入侵,江某率三千轻骑得屯军相助退之,此乃足兵之效,先有足食,后有足兵,然后则 民信立。去年西域联军入侵,化州半数沦落,百姓流离失所,然后朝庭大军将西域人赶走,百姓纷纷回归,百业再兴,安西大营兵员不足,募兵四面来投,因为百姓信任方能如此?”
“所以夫子说民信最重,只有先让百姓足食、足兵,然后才能建立民信;一旦执政者能取信于民,才能在遇到不得已的情况,做到先去兵、再去食,而百姓不离心离德。执政者当以取信于民为要,然后粮食、军备这些东西才能万众一心地完成,这是江某执政的一点愚见,与诸君共勉。”
暴风雨般的掌声久久在讲堂内回荡,江安义想起此行目的,笑着补充道:“诸君都是读书人,当知立身以德,然后再去学文。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开启民智,让化州百姓都能识礼仪,知荣辱,民信之立,还需倚仗诸君。”
江安义在济民书院的讲话很快传遍整个化州,关于君轻民重、民信为先的争论从化州延展开去,郑州二十七州读书人人人都要说上几句。江安义没有想到自己在济民书院的言论会传得这么广,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他一路视察县学,安抚百姓,每到一处,大力主张读书上进,在化州掀起读书求学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