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模型图
作者:白雨涵      更新:2021-07-10 09:28      字数:2346
  一个星期时间,杜恪留在别墅里的手机,刚刚开机就发来好几十个来电提醒,微信、qq都收到一堆未读消息。
  他大致看了一下,有不少是老同学发来的信息,无非是恭喜他论文发表在sci期刊上,顺便说几句诸如“求包养”、“抱大腿”、“你小子发达了”、“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话。还有一些是在研究结构认识的朋友,也是恭喜他发表sci论文,不过看他们泛泛而论的称赞,估计都没有认真看杜恪寄去的《化学物理学报》。
  杜恪也不在意,他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本科毕业生,母校皖理工既不是985也不是211,这样的身份发表论文,不是有心人士谁会去读。
  况且有心的人还不一定能读的懂英文论文。
  事实上,杜恪自己读自己的英文论文,都磕磕巴巴的得借助翻译软件。
  他发表论文除了装逼的打算,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长毛电池——已经正式定名为电子流电池——的版权归属,并期望通过论文来吸引投资方。所以业外人士不管真心也好,敷衍也好,能捏着鼻子赞他一声牛逼,他就心满意足。他在意的是业内人士的反响。
  “喂,陶教授吗,是我杜恪。”
  电话拨通,这会是上午时分,陶勋教授刚刚下完课,很快就和杜恪聊了起来:“你的三篇论文反响很不错,国内已经有好几位专家教授,联系了《化学物理学报》,对你的电子流理论很感兴趣,有几位还表示想要深入研究一番……你先看看你的电子邮箱,他们应该给你发了邮件的。”
  从陶勋教授那里得到了正面反馈,杜恪松了口气,在奇幻世界这一个星期,他总是会记挂自己的论文。
  有时候幻想会一炮而红,如曹原发现魔角石墨烯一样,成为年度科学人物;有时候又担心无人问津,和大部分论文一样等着落灰;还有时候会想到自己的第四篇论文,《物理评论b》到底有没有开始审稿,是拒绝还是通过;偶尔也会思考接下来的论文计划。
  总之,能不能在学术界站稳脚步,打响电子流理论很重要。
  点开电子邮箱。
  果然已经收到不少邮件,提出了一些广告和垃圾邮件,他看到有清晰署名的邮件一共六封。随便点开了一封,署名是滨城化物所——华夏科学院滨城化学物理研究所。
  “这不是《化学物理学报》的承办单位吗?”杜恪对滨城化物所还是了解的,毕竟《化学物理学报》jiu'shi华夏物理学会主办,然后由夏科大和滨城化物所承办,编委要么是夏科大的教授,要么是滨城化物所的研究员,更多的还是在两家单位兼职。
  所以收到滨城物化所副研究员陈燕开的来邮,并不稀奇。
  “副研究员,唔,相当于副教授。”杜恪想着,已经开始阅读邮件,邮件内容并不多,主要是陈燕开说自己看完杜恪的三篇论文,深受启发,觉得电子流理论很有趣,他有一些灵感想要深入思考,希望能与杜恪一起共同研究电子流理论,最好能相互讨论。
  大致的含义,就是说,电子流理论不错,他决定跟了。
  勉强算是一种“科研竞争”。
  就像当年曹原研究出魔角石墨烯,论文才发表出来,随后几个月,就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跟着发表了重要论文,投入到魔角石墨烯的研究之中。一个好的思路固然重要,但往往真正研究出重要结果的,并非发现思路的这个人,一个人杀穿一条路太难了。
  但。
  杜恪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怪物,迟早要一个人杀穿电子流理论。
  当然这不妨碍他欢迎其他研究人员加入,为电子流理论摇旗呐喊,于是给陈燕开回复邮件:“欢迎陈研究员参与,电子流理论是我不成熟的设想,能得到各位同道的认可,我本人很高兴,希望今后可以互相讨论借鉴,共同将电子流理论发扬光大。”
  随后几封邮件,都是类似的内容,有化工大学的教授,也有研究所的研究员,甚至还有一位在读博士生。
  不过总体来说,都是些不出名的角色,没有什么业内大拿参与。
  看完邮件之后,他又点开《化学物理学报》的网站,找到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然后点进去查看阅读人数与比例。论文后面有网站自己附带的模型图,可以实时观察到阅读人数,这些阅读人数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只看了摘要,一类是阅读了全文,还有一类是下载了文档。
  三个分类的含义很明确,只看了摘要的,表示不感兴趣。
  阅读了全文的,表示感兴趣。
  而下载了文档的,表示很可能要进行研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个人真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杜克的论文就将多出来一个引用。
  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针对引用数量的,《化学物理学报》去年只有0.4影响因子,一篇文章平均被引用0.4次。
  “我这比例有点悬殊啊,只看摘要的竟然有两百九十人左右!看了全文的只有八十人不到,下载的只有十五个左右……我看其它的论文,阅读摘要和看完全文的,比例一般在二比一左右,我这都没到三比一,倒是下载比例还可以,这是不是说明愿意看完全文的,多少有了研究兴趣?”
  杜恪想着,又点开了第二篇论文。
  直接下滑拉到模型图,这一次只看摘要人数少了很多,只有一百二十人左右,但是看了全文的人数仍然有七八十人,下载的竟然还多了,估计有十七个。
  随后是第三篇论文。
  只看摘要人数更少,刚刚破一百的水平线,看了全文的人数超过七十,下载的也有十六个。
  “这比例,可以啊!”杜恪心中了然,“第一篇论文只看摘要的人数这么多,肯定是被推荐骗进来的,看完摘要觉得不对味口就走了。但是愿意看的,基本都把我三篇论文一次性看完了,尤其是下载人数,几乎保持一致,说明有十五六个人,想要研究!”
  下载人数不等于引用数,毕竟得发表论文。
  但只要有一个完成研究并发表论文,杜恪就将多收一个引用。
  “不过,怎么阅读人地域分布,比例这么悬殊,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华夏国内,国外的才那么点,还分布在什么保加利亚、阿根廷,哦,这里还有个us应该是米利坚。”杜恪研究完阅读人数,又开始研究地域分布,毕竟《化学物理学报》是面向世界的sci期刊。
  只是看效果,还是出口转内销那一套。
  杜恪甚至恶意猜测:“这几个保加利亚、阿根廷和米利坚的读者,该不会是当地的华人吧?难道老外就真看不上《化学物理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