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后我怂恿上司造反了 第136节
作者:落雨秋寒      更新:2021-11-07 01:07      字数:5172
  老百姓们大多都不愿意走,这让苗承楠脸面无光,甚至怒火中烧,甚至有一瞬间想和甘化城一样,来个屠城!
  就在这时,大将军率伊春军团到了,虎视眈眈地看着以他为首的侯城官员。
  大将军这边让人喊话,告诉苗承楠,他们伊春军团可以放他们离开,但对方不得做出伤害百姓损害城池等事。
  最后,迫于伊春军团的压力,苗承楠领着他的人灰溜溜地走了。
  至此,幽州总算一统,全部县郡乡镇归于伊春城主府的统治。
  姚春暖和于宸一道,领着城主府的若干人进驻侯城。安民和春耕等事宜,同步进行。
  或许是早就看出了侯城守不住,故而,苗承楠等人并未组织百姓们春耕事宜。
  老百姓们也是人心惶惶的,勉强种了一些地,但因为惧怕战争发生后,颗粒无收,甚至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故而没敢多种。
  这个时候,已经是暮春时节了,也就是晚春,有些作物已经错过了最佳种植的时节。故而,他们只能种一些晚播种的作物。另外就是,水稻也是适合种植的。伊春之前育种时,特意多播种了上百亩的秧地,这时也派上了用场。
  幽州一统之后,姚春暖统计了目前整个幽州的人口,大概在四百万这样。
  整个大梁,据她估测,目前大概就三四千万人口这样。古代人口密度一向不高,很多地方,真的可以用人烟稀少来形容。而且这些人口大多都分布在中原九州一带,大梁周边的人口密度比中原一带又要稀疏很多,毕竟人迹罕至嘛。
  天下十三州,他们幽州四百万的人口其实也就比平均值高一点。他们幽州的人口比最初的时候,已经暴涨了一倍多了,这很不容易。
  第181章
  但幽州这四百万的人口,结构比例非常的不协调,不合理。老人孩子多,青壮少。
  在中原九州,或许四百万人口就能拉出四五十万的兵马,狠心一点的话。但在伊春,他们目前只有三十万万兵马。
  原先他们伊春军屯自有五六万,后来吃下了孟超的一万多兵马,转化后就变成了七万。朱大帅归附之后带来了七万多,后来会宁、松花府加起来又收了两万左右的兵马,此时大将军麾下的兵马到了十六万。后来打败甘化城,收了对方剩下的五万残兵,嘉川那边带来三万兵马,霍家军那边有将近十万兵马。
  这些日子,大将军在整合军队时,剔除了一部分伤残病弱的士卒,让他们卸甲归田。这部分人,大概有三万多,全交给城主府安置。目前,属于幽州势力的兵马大概在三十万左右。
  他们这三十万,相比太子、汝阴王、安南王的势力而言,还是有点少了。
  故而,伊春需要再次征兵了,趁着春耕结束这段时间。
  伊春这边,刑长风在攻下绥化和侯城之后,另外就是嘉川也归附了,一并并入幽州的版图。一下子多了三个城郡,他们需要消化这些地盘,而且这段时间正值开春,故而在王朗率兵北上冀州之时,并没有继续扩张的打算。
  刑长风没有往外扩张的打算,太子、汝阴王、安南王同样没有。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有致一同地休战,专注于春耕。
  期间,伊春军团的将士们也没闲着,每三天,训练两天,抽一天时间去帮忙修路。
  老百姓在忙着春耕,城主府并不好抽调徭役,毕竟修路重要,春耕也很重要。
  征兵处
  黄钱叫住了小伙伴,“李三,你听说了吗?咱们伊春要再次扩大征兵了。”
  一听到这个,李三就发愁,因为他也听到了一些风声。其实征兵的事,伊春一直有在做,但因为不搞强制征兵那一套,所以看起来并不积极,也没有强制任务。
  现在城主府下这样的令,明显是不满意他们先前征兵的数量,可是他们也没办法啊。
  现在的老百姓在伊春能过得好,尽管将士们的福利比之先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对他们的吸引力也不到让他们趋之若鹜的程度。伊春的老百姓们拥军工作做得很好,但参军的积极性并不高。
  黄钱小声地道,“听说咱们这次至少要招五万新兵。”
  五万?一听这个目标,李三更愁了。这根本完成不了吧?如果不强制摊派到老百姓头上的话。因为这事,接连几个晚上,他都愁得睡不着觉。
  直至某天早上,上峰陈进递给他一纸红榜,让他带着,在招兵的时候贴在身后的墙上。
  他打开一看,先是瞪大了双眼,等看完之后,他猛地抬头看向上峰,“头儿,上面写的是真的?”
  “城主府那边,商量了几天才商量出来的方案,你说是真是假?”
  “那就是真的了!”天惹噜,有了这红榜,这次招兵的事,稳了。五万?小意思!
  “城主府的大人们也太好了吧?”连他这样的小兵,看到这红榜上的所写的对于他们这些士兵将来的安排时,都忍不住热血沸腾,恨不得给伊春给大将军卖命一辈子。
  其实前段时间过年的时候,家中老母明里暗里说了一些话,大概意思就是当兵还是太危险了,受伤丢命都有可能,家里现在也不艰难了,如果有机会,还是从前线撤下来算了。不然等将来他老了,军队一样会给个几两银子让他回去的。
  但李三觉得这样不好,如果他们伊春军团里人人都是这样的想法,谁都想后退被人保护在安全的背后,那么身后的这一片不被战争所影响的净土也将不再安全。但是老母亲的担忧又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好了,有了红榜上的消息,他母亲也能安心了。
  上峰陈进拍了拍他的肩,鼓励道,“好好干。”
  李三狠狠地点了点头,浑身充满了干劲,他家上峰一直是他的榜样。李三知道,很多人都像他一样以他上峰为榜样。
  主要还是上峰发迹的事迹太出名了。前两年,姚大人被流放至伊春时,归到上峰手底下管理。上峰当初对姚大人有提携之恩,后来姚大人上去之后,上峰陈进也因此一直背靠着姚大人这颗大树,顺风顺水地往上走,速度虽然不快,但肯定比他之前独自摸爬打滚强。他的目标不大,就像他的上峰一样,帮助或者提拔一位像姚大人那样的人,然后就可以躺平等着被带飞了。
  伊春再次大量征兵的通知下发之后,城主府还特意张榜公告了。伊春的征兵公告,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告,将征兵的要求明确地列了出来而已。要求每一个入伍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三十五以下,身体健康的。
  紧接着,在征兵公告旁边,还贴了一张红榜。红榜的抬头写着:伊春将士义务和待遇条例。
  伊春的老百姓知道城主府向来不会无的放矢的,故而城主府的侍卫一出来张贴什么,识字的老百姓就一窝蜂地涌了上来了。更有一位贴心的读书人在高声诵读。
  对老百姓们来说,这当兵的义务没啥可说的,就是服从命令,勇敢打仗,给大将军给伊春卖命呗。
  人们更关注的是待遇,上面的待遇写得很详细。各个军衔的待遇包括普通士兵的待遇都写得很详细。他们一边看一边点头,老百姓向来知道伊春军团的待遇很不错的。但当他们看到后面时,无一不瞪大了眼睛。
  以下,是关于士兵卸甲后的待遇问题:
  在军中服役满十五年的,卸甲后,每个月都能领到一笔固定数额的生活费。不满十年卸甲的,会按年限和军衔,一次性发放一笔安置费。当兵十年以上因伤卸甲的,可以从前线军营转为后勤,继续工作。当兵满十五年卸甲的,将来,每个月都能领到一笔生活费,其实就相当于退休金。
  相比于先前大梁的普通老兵卸甲归田时只分到个几两银子就没有了后续的传统相比,伊春制定的待遇制度无疑更优越也更仁义。
  姚春暖就站在城主府的二楼,看着老百姓们热烈的讨论。
  封秀冬笑道,“姚大人,你对对将士们太优待了。”这份待遇条例,大部分出自于姚大人的提议。
  “他们为老百姓出生入死,值得这些。我们不能让战士们流血又流泪。”规定服役十五年后才能领退休金,是经过她综合考虑的。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相比后世七十岁比比皆是,古人的寿命短,能活到五六十都算高寿了。
  自古以来,都有好男不当兵的谚语。但不得不说,《伊春将士待遇条例》大大地刺激了幽州老百姓们当兵的意愿,他们不再视当兵为洪水猛兽。
  当兵是危险了点,但是不也是一条晋身之路吗?如果能爬上去,不失为一条更换门庭之路。即使爬不上去,兢兢业业地在军中干上十五年,如果运气好,在军中拼搏十五年没死的话,后半辈子有城主府给养着,就舒服了。正因为这样的想法,伊春的征兵点,被无数壮丁给围住了。
  李三负责的征兵点,也忙得不可开交。
  “都清楚咱们这回征兵的要求吧?年龄在十六到三十五之间,身体健康的。不符合条件的就赶紧离开,别凑热闹了!都不用干活的吗?”
  伊春征兵,并没有穷兵黩武。目前朝廷和汝阴王安南王的征兵,有点荤素不忌,只要看起来像壮丁的,都拉来当兵。这次伊春招兵,超过三十五岁的,都不用当兵了,超过四十的,更是不收,没有商量的余地。
  “你说你三十四?”李三锐利的眼神上下地打量着眼前的男子。
  “咳咳,是的。”
  李三气笑了,“看看你这张橘皮脸,说你四十都还是我往年轻里说的!”
  男人急了,“我以前日子过得苦,长得着急不行吗?”
  李三摇头,“行了行了,你就别撒谎了,赶紧走吧。别以为混进来就可以了,后面还要检查的,不符合要求一样会被剔出去。而且,后果你不会想知道的。”
  李三的搭档也说道,“对啊,这位大叔,在幽州,面对官府,最紧要的一条,就是诚实,不要撒谎。撒谎的后果,你肯定不会想知道的。”
  见男子脸色讪讪的,李三挥手,直接撵他,扬声道,“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当兵,但不当兵,你们还可以凭手艺当个匠人,自已开个铺子凭手艺吃饭也行,还是进作坊干活也可以,再不济,啥都不会的话,就种地!饿不死你们的。没必要撒谎,撒谎也没用。”
  伊春这次征兵很热闹,消息也传到了中原一带。
  伊春再次征兵了,要求每一个入伍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三十五以下,身体健康的。
  一开始太子汝阴王安南王等人看伊春的征兵要求时,都嗤之以鼻。现在兵源那么少,能征到兵就算不错了,还挑三拣四,诸多要求?
  但后来听说了,想报名当兵的人排了长长的队伍,那些因为身体病弱或者年龄不符进而被刷下来的,还抱着征兵的人痛哭流涕地哭求着。
  这听着可真不是滋味啊,同样是征兵,为什么区别那么大?人家就是要当兵,哭着求着伊春还不给通过。他们这边呢,老百姓也哭,但人家是哭着求着不愿意当兵。
  而且听说,伊春这次征兵,征到了六万多人。
  这六万多人,还是按照伊春给出的条件精挑细选的结果,如果是按照他们朝廷|徐州|宁州的标准来的话,估计能选出十万来人。
  汝阴王感叹,“这些人可真会藏啊!在伊春当兵就那么香吗?”摔!
  “十年十五年后的事,谁知道伊春城主府那边能不能兑现?刑长风那些人就是给这些傻蛋画的大饼,一个个还真信了?”太子冷笑。
  偏偏人家老百姓相信啊,谁让伊春城主府信誉好呢?说过的话,就没有不兑现过的。而且这一年多来,对于受伤的士卒的治疗以及后续的安排,都做得很好。老百姓要么是亲身经历,要么就是亲眼所见,为什么不相信?
  “军师,你说我们能不能像伊春那样搞?”汝阴王希冀地看着司马贤。
  司马贤摇头,
  伊春能实行,效果还这么好,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伊春对士卒太好了,在老百姓心中信誉也高。
  他们跟着搞,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除了在征兵上,确实变得和伊春一样,相对有优势一些,士卒们的忠城度也会增加,就没别的好处了,但相对的,会耗费更多的钱粮,他们现在四五十万将士,养起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士卒们也不傻,心里都有一杆称。一旦他们仿着伊春的制度来,他们这个制度是在十五年后才兑现没错,但期间,有什么做得不如伊春的地方,会受到士卒的质疑,让军心动荡。
  听到司马贤的解释,汝阴王气闷了,同时又再一次认识到伊春的富庶,不对,是他们城主府治理地方的能力还有赚钱的能力,怎么他们青徐两州就没有那等治理地方的大能呢?
  第182章
  冀州
  王家人随王朗一起到了冀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王家就王朗独得太子看重。王朗一调任,他们呆不了黔南,也回不了京城,只能跟着王朗一起搬迁了。
  此时,雷倩再次怀上身孕。王朗着急赴任,就先行一步,王家和雷倩就在后面慢慢往冀州赶。
  王朗到了冀州,接手冀州的防务,忙了好一阵子,家人才珊珊来迟。
  这天夜里,王老夫人端了一碗参汤进书房给王朗。
  王朗见了母亲,有些吃惊,知道母亲晚上过来,必是有话要说的,他放下手上的公务,虚扶着母亲来到临窗大炕前坐下。
  王老夫人催促着他喝参茶。
  王朗只能无奈地啜了两口。
  看着儿子略显沧桑的模样,王老夫人是很心疼的。来到冀州这个地方,她不免就想到隔壁幽州的姚春暖。
  说实话,这一年来,虽然他们远在黔南。和伊春一南一北相隔三千多公里,但是没少听到姚春暖的消息。主要是伊春在其治理下,声名远播。伊春在黔南被提及的频率还是很高的,一提伊春,就难免会想起她来。
  时至今日,她必须承认对于姚春暖这个前儿媳,他们都看走眼了。她用事实证明了自已的能力。
  若问她后悔吗?其实午夜梦回时是后悔过的,她偶尔会想,如果当初她进门的时候,他们王家对她好一点,不那么冷淡也不那么高高在上,那么现在,她和儿子是不是会夫妻同心?那么在他们二人的携手合作之下,他们王家定能重回巅峰,重现当年的辉煌。可惜啊,一切都只是假设而已。
  “说起来,你女儿姚晞,有一岁多了吧?”王老夫人说道。
  王朗:“嗯,快一岁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