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国术的黄金时代
作者:
王清谈 更新:2021-11-18 02:57 字数:2296
户山的特训学生快要气疯了,堂堂军校优等生,还要坐在火车上搞暗杀?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就把这任务丢给了廖雅泉、王舞洋,转身回日本去了。
两个女间谍脱不开身,就转给两个刚刚派过来的间谍新人。
两个小间谍一个叫伍洋佐,一个叫林秋正。都是刚完成训练的新人,即没什么靠山,也没什么成绩,只能苦着脸每天盯着中央国术馆门口。
赵婧之情绪不高的开始收拾东西。北上,她总得见一下公公婆婆,可还有一位在那里,怎么办?父母给她的劝告,只能是往好处想,往好了做,可压抑,总是无法避免。
军事四兵的教范终于定稿。
张之江专门跟王洪密谈了几次,主要让王洪把虚名让出来。
因为要面向中央直系部队、各地方军阀部队,常光头和许多军政要人也都题了字不说,这教范的作者都已经列了满满了一页纸。政要名人、大小军阀、各有实力的部队都得摆上去个吃果果的人。王洪只能排在作者页的最后一排。
不得不说,张之江为此书的推行费尽了心思,宁可让王洪成了挂在尾巴上的名字,去满足所有的政要,也要把这本书发行到军队里,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王洪也年轻,张之江跟他说了几次,他也就当做实事了,没去计较这虚名。
反正,正式刊行后,在军中普及这四门武技,起码能让很多人与日军拼剌刀时活下来,这也算是善莫大焉。
这本书,似乎除了他们几个编著者的属名权,皆大欢喜,也没谁亏。连带着这一届的学生,除了张之江硬留下两个做示范的,其他的学员,已经不用推荐,全被军队要光了。
给王洪的补偿更丰厚。
张之江开始给他饯行,倒不是赶人,而是他又要到别的地方公干去了,只能提前给王洪送行,顺利给王洪结一下工资和稿费。
两个月的工资按着顶级教授给的,800大洋一个月。
写书的稿费,2000大洋,还有所谓中央国术馆的饯行礼,1000大洋,小夫妻的资产一下子翻了一翻。
为什么会如此?
这里先说说国术的大环境。
这个年代,是国术的黄金时代。
首先,这个时代国术被重视的程度,远远比今天高。
受够了有清以来的瘦弱积疾,这个时代的人,都在奋力改变这个状态。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习武强身。
在政府和社会人士的推动下,一般的大学和好一些的中学都聘有武术教师,国术馆更是遍地开花,一派繁荣景象。
只要练出些名堂的人,学校教师、高官幕僚、开国术馆、当军官、做保镖,机会非常多,是一门堂堂正正的职业。不象现在练武的人,只能去做保安、做演员替身、做打手。
在重视国术的大环境里,著名国术家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当的高,受到普遍尊重。
顶级与次一级的,都被高官们或聘为保镖或聘为幕僚。
象徐世昌聘孙禄堂,陈济棠、李宗仁请杨澄甫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李景林自身就是军阀出身。连尚云祥这个不愿意往外走动的人,也被宋哲元聘请了过去。
很多社会名流,都主动拜到著名的拳师名下。
象孙禄堂在上海收过的徒弟就有:青帮姜怀素、杜月笙,军界政界的李烈钧、熊式辉等等,他们拜师都不为学拳,而是出于仰慕。
杨澄甫更是收过数省的长官为徒。
其次,国术行业的待遇非常高。
从中央到各省都有自己的国术馆,馆长往往是中央或地方的高官兼任,重金聘请当时一流的武术家任教,各门各派兼而有之,待遇优厚,可与当时大学的整体薪资相当。
鲁迅当时300多大洋的工资,已经是绝对的高工资了。
可中央国术馆和江南的几个富省,顶级镇馆的名家都是800大洋起。孙禄堂、李景林、杨澄甫都拿过这一档。次一些,就是500大洋,再次一些就是300。哪怕是寒酸的省份或城市,也把国术馆的教师工资跟教育界教师的工资同排并列。
教师如此,学生也不差,跟师范生一样,包吃包住包分配,还发零花钱。
再次,这是个凭本事吃饭的年代。
这个时期,国术圈里,没点真本事决不敢吃这碗饭,手底下不硬连一般武术教师都当不了,更不用说出名。
想质疑,上场比试比试。如果涉及到拳门祖宗的事情,签生死书,打出人命来,政府都不管。
遍布各地的国术馆网罗精英,凡是当地的著名武术家都被请到馆内,或是教拳,或者是示范,顶尖的武术人物差不多都到国术馆任教过。
这年代,凡是有本事的,没在国术馆出入过,没当过几次国术大赛的评委名单,还真就不是什么人物,连例外都没有。
当代,凡是出来吹牛皮的拳种,总得编造几个在那个年代,打败谁谁谁的故事。不编不行啊,凡懂一点点的,都会质疑,你自己弹琴这么好,怎么没上台得个奖啊?没办法,他不能说自己不行,倒是可以拿出不要脸的架式,说他祖宗弹琴,肖邦服气、贝多芬低头。
却根本不顾忌编那故事如何经不起推敲。
比如,某人编了个故事,他推崇的自家拳祖当年还是乡下人刚进上海,就闯进了省级领导的宴会中,把一省之长给打个跟头。谁敢相信哪?
但到了后来,一切要求正确的时代,这些武术家的故事都不再提起。李景林是最冤枉的,活着的时候,是个大军阀,军区级别的高官,寻常老百姓连面都见不到。却在某个时代,被无数不知名的乡下人物打败过。因为打败李景林,就是路线正确,没有人敢反对,造假也就造成真了。有个连国术馆都没进去过的小商人,他的传人为了说自己家的拳架是秘传,竟然编了个拳打孙禄堂、剑败李景林的故事。最终惹了众怒,明暗里就把这个拳种打压了下去。
------
每章一句:现在质疑成风,敢说话的人多了,可在张嘴的时候,还得小心留意下,自己的知识储备够不够。
比如说,有人质疑在国难时,国术高手哪儿去了?
本小说里都写了,国术高手,在近现代战争中,无非就是一个身手相当不错的侦察兵。战争中,还缺少这样的人吗?
在冷兵时期,也没有万人敌,也就比常人多躲开几次攻击,多杀几个人,挨一刀谁能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