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 永历朝的溃败
作者:
黄小招 更新:2021-11-30 03:02 字数:2138
李定国打败了孙可望后,犒赏将士,同时厉兵秣马,准备征讨满清。
不过,孙可望投降后,向洪承畴献出了西南地区的地图,并且告诉了大西军的具体情况,使清军摸清了底细。
这是对李定国非常不利的!
公元1658年二月,清廷决定分三路大军攻贵州:平西将军吴三桂同都统李国翰领北路军从四川进攻,征南将军卓布太领南路从广西进攻,靖寇将军罗托同大学士洪承畴领中路,从湖南进攻。
此时,李定国正在永昌镇压王自奇、关有才叛乱,无暇反击,致使吴三桂陷遵义,罗托克贵阳,卓布太占独山,构成对云南的严重威胁。
七月,朱由榔任命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他才开始部署反击。
他首先致书李来亨,让夔东十三家围攻重庆,牵制湘楚,然后派冯双礼、祁三升据贵阳附近鸡公背,拒敌中路,派李承爵壁垒普安黄草坝,拒敌南路,派白文选据遵义孙家坝,拒敌北路。
这时的形势是,清军初入贵州,力量分散,如果李定国能集中兵力,攻破一路,战局可以扭转。
所以,李定国在指挥上,中了洪承畴的计。
冯双礼要求增兵入黔,出击贵阳时,李定国接到洪承畴的来信,称:“某本待罪先朝,志切同舟,惟俟吴王之至,合兵以听指挥,无烦王师远出也。”
李定国不知道真假,延缓增兵,贻误了战机。
八月,李定国才率师东进,又赶上雨季,日行止一二十里,士气低落。
而清兵呢,得到喘息之机,实力增强,开始攻滇。
九月,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为三路统帅,进趋云南。至十一月,中路多尼部败冯双礼于鸡公背,陷安庆、曲靖。
北路吴三桂都败白文选于七星关。
南部卓布太部逼凉水井,陷安隆,李承爵战死。
李定国闻讯,亲率主力三万人与卓布太决战。
双方在炎遮河双河口摆开战场,激烈的盘江大战开始了。
李定国-军英勇阻击,初战告捷。
第二天,清军倾巢出动,大西军疏于防备,又刮起北风,金枪失火,燃起山茅野草,清军乘火势猛射,致使明军全线崩溃。
清军攻破了李定国的罗炎、凉水井大营,然后大肆屠杀大西军和当地百姓,军民被杀的不下三、四十万人,李定国的妻子家属均被卓布太抓获处死,大西军精锐部队受到致命损失。
但是,这并未使李定国气馁,他说:“事已至此,还有什么说的呢,我就这一颗忠心献给大明,死而后已。”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国退回昆明,永历帝召开御前会议,研究今后出路。
讲官刘范主张按刘文秀遗表行事,入巴蜀,依靠夔东十三家,经营陕洛地区;李定国提出撤入湖南地区,如果获胜六诏可以攻下,如果不胜可以进入越南,召集东南亚诸国反清义士,航海到厦门和郑成功汇合,共同进行抗清。
刘范、李定国均主张先转移,再图恢复。
朱由榔的臣僚多为滇人,不愿离开家乡,勋臣沐天波、权臣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则逃入缅甸,朱由榔表示同意。
这一决定,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缅甸不可靠!
李定国虽然不赞成,但他以诏敕从事,当下不敢坚持己见,只是对沐天波说:“公其努力,愿无生后悔而终忆余言也。”
十五日,云南尚未完全失守,朱由榔便仓皇西逃。
历史称朱由榔是逃跑天子,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一遇事,第一就是逃跑!
李定国当即发布文告:“本藩在滇多年,与尔人民,情均父子,今国事颠危,朝廷移跸……尔等宜乘本藩未行之时,各速远遁,毋致自误”,劝百姓疏散,并命令各营“不得毁其仓廪,恐清至此无粮,徒害我百姓”。
他一路上,还收抚难民。
公元1659年正月初三,清兵会师昆明,对李定国紧追不舍。
李定国为了保护永历帝脱离险境,命总兵靳统武领兵四千护永历帝奔腾越,自己则率精兵六千留永昌阻击。
二月,吴三桂又在大理败白文选,气势汹汹追来。
李定国决心打掉敌人的锐气,全歼追兵,当下策划了他生前最后一次激烈的战斗——磨盘山战役。
磨盘山,山谷狭窄,易守难攻,是埋伏战的好地方!
李定国之所以料定吴三桂会追来,就是因为自己只有几千人了,而吴三桂有十几万人,他根本想不到李定国敢应战!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晨,也就是李定国渡怒江的第二天,吴三桂率大队人马也渡过了怒江,进至磨盘山下。
吴三桂环视四周,见群峰丛峙,林木茂密,惟见磨盘山高矗其间,除了一条屈曲小路,别无路径可寻。
他派人察看,不见明一兵一卒,只有鸟雀飞来,偶尔发出几声欢噪,打破一片寂静。
地形如此险要,兵家遇到这种情况,总是要格外留心,谨防伏兵。
吴三桂却不在意,因为,他自昆明出师,一路追剿,把白文选撵过澜沧江,率部编筏而渡,再渡怒江,军行数百里,无一人抗拒!
他自以为李定国已逃窜,近处不会有明兵,因此,不再存有戒心,队伍也散乱不整,他也不以为然,便放心大胆进兵,下令军队继续前进,欲越过磨盘山西追击。
李定国那一边却巧妙设伏,严如铁桶。
他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设栅数重,埋伏三道伏兵:泰安伯窦民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
每一道埋伏,设伏兵两千人,李定国已集兵万人,总设伏兵六千人。
这六千伏兵称得上都是以一当十的精兵健卒!
李定国和埋伏将士约定,在清军过了山顶,进入三伏后,发号炮为令,三伏并发,首尾横击,必无一骑逃脱!吴三桂也将死于此战!
三道伏兵设于前,大营则屯于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事伏,令毋见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