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法宝秘闻(中)
作者:
任怨 更新:2021-03-15 10:53 字数:2046
元庆老道的东西可不少,细数起来,足足有上百件。阴尸把那些东西拿出来的时候,林秋露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的几天不见,阴尸居然对秦逸凡如此的言听计从,连这么多的东西都一样不缺的拿出来?
“清心拂,好东西。”林秋露拿着老道被斩了一段尘丝的拂尘,点头赞叹着,对被秦逸凡斩断一截的地方心痛不已。看来,是人就不能免俗,当时生死被威胁的时候,丝毫不觉的这东西可爱,恨不能全部斩成碎片,现在拿在自己手里,却觉得那一刀有些遗憾了。
好东西归好东西,但林秋露却并没有留下。虽然秦逸凡已经明说,想要什么拿什么,不过,这个明显是给方外之人或者宫里的公公们使用的东西,林秋露可不想拿在手上招摇。
“昆仑黑血玉,天山冰蚕丝,阴火淬炼七七四十九天,两样都是寒冰之物,加上阴火淬炼,本身便有宁心静气的功效,随后每天被元庆老道拿在手上使用了不知道多少年,不时的用灵力温养,早已超过原本的四品法宝。尤其是那个凝神的功效,更是不可多得。”
秦逸凡随手接过老道的拂尘,手中把玩片刻,随手递给了阴尸:“拿去玩吧!”丝毫没有见到异宝的感觉,弃如蔽履:“不过,你真的不想要?有它在手,说不定能早点习惯这里的凶煞之气。”
倒不是秦逸凡不识货,一来秦逸凡拿个拂尘也很别扭,二来,所谓的凝神的功效对秦逸凡根本就是可有可无。老道能在这里撑这么久,和这个拂尘不是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最终还是不敌湖中老兄,依然受伤。
最重要的是,秦逸凡现在即便手上再有什么高明的法宝,也不可能使用。现在的他,依然在道法的门槛之外,不得其门而入,拿着也是暴殄天物。
林秋露看着阴尸没有任何表示的拿过拂尘,脸上却一点都没有失望的颜色:“借助外物终归是下乘之选,我淬炼我的飞剑都觉得时间太短,哪里有时间用这个东西。”
虽然林秋露说的轻描淡写,但秦逸凡却来了兴趣:“你说这个东西是四品的,到底你们使用的法宝是如何区分品级的?”
“一般来说是根据使用材料和主人的契合度来区分的,如果严格的算起来,还应该按照功能区分。大部分的法宝是偏重攻击或者防御的战斗功能,但少部分的法宝纯粹就是一种用来享受的法宝,这样的东西,你也实在没有办法来决定在战斗中能有多厉害。比如这个。”说着,伸手从一堆的东西当中拿出一颗明亮的珠子,拿到秦逸凡的眼前。
婴儿拳头大小一般的一颗珠子,浑圆天成,隐隐约约发出一阵阵的光芒,但天色太亮看不清楚。秦逸凡伸手接过,入手就是一阵清凉:“这是什么?”
“所谓的避尘夜明珠,周遭一丈方圆内,纤尘不染。而且夜晚会发出堪比月圆之夜还要明亮的光芒,足以让人读书写字。另外,这个东西还有一桩好处,丈许之内,清凉舒适,而且绝无蚊虫叮咬之烦,岂不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舒适法宝?”林秋露一点都没有发现什么异宝的惊喜,这个东西,对他们这些修道之人实在是用处不大,估计元庆老道也是看到它价值不菲才收藏的吧!
“四品算是高还是低?你的飞剑能到几品?”秦逸凡还是不明白到底这个品级是怎么算的,毕竟接触过的修道之人的东西也不是很多,很正常。
“四品,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应该算是高的吧!”林秋露说话有些自嘲:“我的飞剑也不过是三品中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两三年之内可以升到四品。”
在秦逸凡来说,依然不知道四品到底是高还是低,不过林秋露既然如此的自嘲,想来也不会很高。但他好像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般,继续追问下去:“最高的品级有多高?”
“最高?”林秋露看了看秦逸凡,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追问这个问题,但还是回答道:“不知道,我曾经听说过的最高品级的武器是蜀山的紫青双剑,那个应该是三十六品吧。至于有没有更高的,我不知道,我师父也说不清楚。”
“你的飞剑要多长时间才能升到三十六品?”秦逸凡站在那边,看似随意的一问。
“升到三十六品?怎么可能?”林秋露听到秦逸凡的话也是吃了一惊,随即马上摇头。
“不可能?为什么?”秦逸凡低头看了看林秋露,再次追问。
“……”林秋露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秦逸凡,但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错:“三十六品,怎么可能?”
“凝神的法宝都不要,说要靠自己,现在面对一个自己的法宝升高品级,却连想都不敢想吗?”不知道为什么,秦逸凡的话语突然之间有些严厉,甚至有些震撼。
林秋露猛的一震,如同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是啊,我居然连想都不敢想。为什么不能想?我的飞剑虽然只有三品,但只要我下功夫,总有一天能升到三十六品的。”
再看向秦逸凡的时候,林秋露的眼中再也没有了刚刚的迷惑和不自信,取而代之一种拨云见曰般的开朗。秦逸凡一句话让她明白,自己以前太过于沉溺于前人的辉煌当中,把那些传说中的东西当成了自己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本来应该只是一个榜样或者超越目标的东西,却变成了自己前进的障碍,作为一个修道之人来说,这样的心态根本就要不得。
秦逸凡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做过一般,随手从那堆东西当中挑出一柄看起来好像是飞剑的东西,递给了林秋露:“好好看看,这是什么东西。”接着一扫那一堆:“东西还不少,有的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