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0章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4-05-03 13:18      字数:1965
  比如杨修的这些发现,就困扰着很多人。
  他虽然可以解释,但说实在的,那些都不是他的智慧结晶。真要人来考问他,他也未必能答得出来。
  杨修则不同,他是完全自己想出来的,经得起别人的质问。就算有什么问题,也是向真相逼近一步的契机,而不是拦路石。
  “不要怕麻烦。”刘协说道:“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比你治理好一郡更有价值。能做好一郡太守的人很多,但能如此巧妙的解开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多。且往来辩驳,也正是去伪存真的机会,更是锻炼思维的砺石,比玄谈有趣多了。”
  杨修听了,欣然而笑。“既然陛下这么说,那臣就放肆一回。”
  两人边走边说,谈的内容也很宽泛,没有特定的主题,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不知不觉,两人便谈到当前热议的话题。
  杨修直截了当的表示,他赞成文武分途,天子掌握兵权,但是他担心这个方案难以为继。
  统兵比施政的要求更高,首先习武这一关就能劝退很多人。每天鸡鸣即起,一般人坚持不了。
  杨修举了个例子:黄猗。
  如果不是后路断绝,黄猗能吃得下那个苦头吗?不可能的。
  你看他现在还能不能鸡鸣即起,每天坚持习武。
  他跨过这个门槛是机缘,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同样,后世之君不会像陛下这样面临生死,也不会有陛下这样坚韧的意志,让他们坚持习武,几乎可以说是做梦。
  连习武都不能坚持,就算成为三军统帅,也只是象征而已。
  刘协笑笑。“的确很难,但不能因为难就不做。当皇室连一个肯吃苦的继承人都找不出来的时候,你觉得王朝不能延续多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这句名言不仅对普通人成立,对皇室更是如此。”
  他沉默了片刻,又道:“如果皇帝必须像尧舜一样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还会有人拼命争夺这个位置吗?”
  杨修愣住了,嘴角抽了抽,却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以尧舜为标准要求天子,是儒门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实践中几乎不可能做到。如今天子不仅坚持这个标准,而且将标准细化,变成可以执行的制度,简直比儒门更儒门。
  而以他中兴之主的身份来制定并亲自践行这个制度,显然要比儒门提出期望更有威信。
  有了这个榜样,以后大臣们要求天子就名正言顺、理直气壮了。
  天子重践行,他算是真的体验到了。
  相比之下,自己吃的那点苦不值一提。
  杨修想了半天,说了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陛下比李广更当得起这句话。有陛下为榜样,至少百年之内无恙。”
  刘协笑着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杨修这句话看似夸奖,其实还是觉得不可能长期坚持。他现在二十出头,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再活五十年,五十年后,他亲手教育出来的子孙还能坚持一两代人,所以说百年之内无恙。
  百年之后,他的余威就会消失殆尽,后世之君就会想办法挣脱这个束缚。
  不能说杨修的想法不对,但杨修毕竟还没能完全跳出这个时代的思维模式。
  真要让他执政五十年,大汉还会是现在的大汉吗?
  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不论是实践还是思想,都会跨上一个台阶,皇权的继承也许就没那么重要了。就算有什么问题,华夏文明、刘氏子孙遍布全球,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总能试验出一个更合理的制度。
  “能有百年筑基,足矣。”刘协张开双臂,伸了个懒腰。“周有天下八百年,筑基也不过文武周成三代人。大汉已经有四百年天下,若能再有四百年,与周相齐,我也无愧于列祖列宗。”
  “陛下真能这么想,岂止于是无愧于刘氏列祖列宗,当无愧于尧舜禹汤。”
  “不敢,不敢。”刘协摇摇手,哈哈大笑。
  杨修也笑了。他看得出来,刘协虽然嘴上谦虚,心中志向之高远,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事实上,他也有这样的底气。
  古往今来,又有几个君主既有他的智慧,又有他的坚忍?
  有这样的明君,不仅是大汉的幸运,是千万臣民的幸运,更是华夏衣冠的幸运。
  逢此盛世明君,我等岂能自甘落后,虚耗光阴?
  杨修转头看向石碑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有了主意。
  我不仅要做圣人身边的颜回,追随圣人的足迹,更要做圣人身边的子贡,将圣人的事业发扬光大。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有眼无珠
  返回公廨后,杨修先找到了父亲杨彪,把自己和天子出游时谈到的问题一一转告。
  杨彪听得很认真,也很兴奋。
  对祢衡的建议,他虽然原则上支持,心里还有些担忧的。最大的担忧就是天子掌握了兵权后,外以征伐,不恤民力,内以施压,迫使大臣俯首听命。
  现在他知道天子志向很大,要建前所未有之事业,任性妄为的可能性极低,最后的担忧也就减轻了许多。
  平心而论,天子虽然年轻,却比很多老臣都谨慎。他的担心本没什么必要,只是一种习惯罢了。
  政务上的事,由杨彪去和贾诩、周忠商量,最后形成决议。